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评余萍老师的《生命 生命》

评余萍老师的《生命 生命》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评余萍老师的《生命 生命》
 
 
我一直从事着低段的语文教学,对高段的课文非常的陌生,也不知道怎么去听高段的课,更不用说评了

。以下只是自己的一点感想,不能算是评课。

余萍的《生命  生命》是在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中开始的。在简单介绍了这首曲子是在贝多芬双耳

失聪后谱写的,又大屏幕打出资料,开始介绍作者杏林子的简历,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两个人都是在逆

境中让生命焕发光彩的那种。这样的导入既震撼人心,又很实用。

下面的教学就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自己的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

然生命短暂,虽然卑微,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课文就是要教育大家:要珍

惜生命。

本堂课上,始终充满着朗朗的读书声。大量地朗读给了学生充分走进文本的时间,不是只言片语的读,

也不是少数人读,而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精心的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是学

生自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理解与体验。这样的安排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在最后的拓展中,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了一个个“好好使用”生命的人,并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他们的

事迹,然后说一说“我感受到生命因(     )而精彩!”因为学生用心读过课文,用心听了教师的介

绍,所以回答精彩纷呈,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听完课后,我一直在想,作者为什么只举飞蛾、瓜苗这样毫不起眼的动植物,来揭示生命的意义,而不

举另外比如古老的参天大树什么的?是不是有一定的含义。我想应该是有的。回想起介绍杏林子的那段

,我就感觉,面对自己残疾的身躯,杏林子一定也曾觉得自己的生命卑微,一定也曾经想到过放弃生命

。是因为看到飞蛾绝境中求生,瓜苗逆境中破土,才怦然心动,连这样卑微的动植物都能想到让生命延

续,更何况是人?所以在教学“飞蛾求生”时,教师问,“飞蛾有可能对自己说些什么呢?她又可能对

杏林子说些什么呢?”第一个问题学生都回答得很好。第二个问题一提出,我就觉得有些不妥,我感觉

学生可能会有求饶的意思。果然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让杏林子放了它,因为家里还有老

少。这样一来,就削弱了文本的力度。如果改成这样提问: “飞蛾对自己说的话,杏林子都听到了。

高位截瘫的杏林子的内心又会受到怎样的触动?”就可以把飞蛾和杏林子在某一层含义上紧密地联系起

来,教学处理就显得更加深刻了。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1109.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