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我读崔峦讲话感受的相关部分
关于教学模式单一
崔老师解读赵教授意见——
5.要摒弃单一模式的教学,提倡多元教学模式。
——这是大陆阅读教学的软肋。讲了多年,有改变,但从总体上说,改变不大。
我的问题是:这种单一的模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人将这种模式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到底是模式单一,还是这种模式并不可取?
我向王晓春先生请教他对窦桂梅执教《珍珠鸟》的看法,他的回答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语文知识教育方面,问题就更大一些。窦老师基本上是‘跟着作者跑’,带领学生把课文串了一遍,看不出她本课语文智能培养的主题。教师的基本角色是作者的宣传员,主体性体现不足。”
王晓春先生说“跟着作者跑”,有人自称“到课文中走个来回”,暂时叫它“‘跟着作者跑’——‘到课文中走个来回’”模式吧!
不知崔老师说的“单一”是不是这一种?我见到最多的却是这一种。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四十分钟八十‘接’”。所谓“接”就是接读、接话茬儿,就是教师读了前半句,然后将声音拉长(注意:课堂实录中此处用破折号),学生接读后半句;教师只说前半句,然后将声音拉长,学生接着说出后半句。教师要说什么,早已装在学生心中。
在抨击“满堂问”的时候,有人说“一问就答,一答就对”,我说那样的课堂是“四十分钟八十问”,现在问得少了,问号变成了破折号。过去看课堂实录,我先查有多少个问号,现在看课堂实录,我先查有多少个破折号。一看到破折号过多,我基本上就知道那是一堂什么样的课了。从“四十分钟八十问”到“四十分钟八十‘接’”,这也算做一种进步?一问就能答对,问有何益?一说就能接对,接又何益?这不是低效吗?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能将学生问“愤”(思而不得)“悱”(欲言不能),基本上是无用之“问”。而“接话”之“接”,连无愤悱之问都不如,何言进步或创新?
前面我怀疑过,赵教授说我们的课堂“近于完美”是不是一种委婉地批评,现在我又怀疑赵教授说我们课堂模式单一,是不是也包含对这种模式的批评甚至否定?共和国初期,语文课“整堂串讲”,少慢差费,后改变了局面;现在很多语文课是不是有点“整堂串‘议’”?说得确切一些是“串”“走”。“千课一面”,面目可憎。如此教语文,效率怎么能不低?对答如流,对接如流,形如演戏,当然显得“学生有如此强的能力”了。所以怀疑赵教授说的“学生有如此强的能力,教师教学怎样才能跟上学生的进步?”,到底如崔老师说的“教师没完全找准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还是委婉的批评我们的单一模式尤其是“对‘接’如流”中所表现出来的虚假?这样的课堂当然是教师的舞台了,难怪赵教授问“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还是教师的舞台?”“八十问”或“八十接”紧紧牵着学生“走”并且各处非得都“串”到不可,把时间占得满满的,哪里还有“批判性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的时间?难怪赵教授说这样的课堂“课上看到比较多的是理解层面的阅读,缺少批判性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
我并不是说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没有“语文味”,而是说如果课堂上有效或高效劳动多些,“语文味”岂不是更浓!学生岂不是有更多的时间“学语习文”!
崔老师说“讲了多年,有改变,但从总体上说,改变不大。”不知崔老师说的“有改变”指的是模式有所增加,还是现有单一的模式本身有所改进。现在的单一模式有何弊端?如果没有弊端,那就只是“增加”新模式了。
我上面说的只是“‘跟着作者跑’——‘到课文中走个来回’”模式而已。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http://221.2.163.143:8000/oblog4/u/tcxx_linrongrong/archives/2007/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