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沙中心小学周兴文
教材分析:
《搭石》一文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走进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便会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设计流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质疑: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谁、在哪搭石?
2、导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解疑识字: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上述问题。
2、指名解疑。(选择一两个较为简单的问题)
当学生解决“搭石是什么?”时,随机请一生上台画画“搭石”示意图。
3、学习生字词。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感悟,体会文“美”:
1、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文。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2、讨论、交流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中的3段文字:
(1)“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3)“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文边谈体会,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1)、(2)两句重点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第(3)句则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之美,欣赏文字之美。
3、教师小结:
并不起眼的搭石分布在无名小溪之上,不知为多少人服务过!它们默默地让人走,让人踏。在这寻常的小路上也不知留下了多少让家乡人引以为豪的故事。他们是那么勤劳、无私,那样的谦让、互助,更是那么的尊老、敬老!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想一件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体现人性之美。
板书设计:
21 搭石
勤劳 无私
谦让 互助
尊老 敬老
教学反思:
应该说,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可谈起《搭石》这一课的教学,我却别有一番欣喜。记忆最深的莫过于临近结束的那一刻——当学生充满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的声音刚刚停下时,清脆的下课铃声骤然响起。全班学生一齐将目光投向还站在讲台上的我,他们笑了,我也不觉流露出一种抑制不住的喜悦。不知是一种巧合,还是我与学生之间的默契,才造就了这难以忘怀的一幕。
回忆整节课的教学,内心的感慨颇多。也许这便是一个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而怡然自乐吧!
听说过“学贵有疑”“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的谈论,也不止一次的尝试过多种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但收获的却是太多的不如意。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我紧扣课题,由题入文。教学伊始,便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而且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感兴趣、想探究的内容,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果然不出所料,他们积极质疑,围绕着课题提出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谁、在哪里搭石?”.......一时间,学生兴致高涨。我便顺水推舟,鼓励他们走进课文,尝试通过阅读文本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虽然是初次阅读,但他们的学习效率相当高,几乎解决了他们所提的全部问题。尤其是对“什么是搭石?”的理解,很多学生不仅能根据文中的描述画出简单的较为准确的图示,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作介绍。至此。我深深地发现:“质疑——解疑”似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我们的教学中切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让学生满怀兴致提出的问题从教学开始一直休息到教学结束;也不能让解疑游离于学生的思考、漂浮在课堂之外。那些假象的东西不应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
除此之外,在本课教学中让我欣慰的是——整节课中,我努力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视学生为课堂的“生命体”。在体会文中“景美”和“人美”之时,我抛开了往日的做法,力避繁琐的讲解、分析,将阅读、感悟、表达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组织学生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开展合作学习后,便给了所有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他们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将自己读书的点滴体会和感受一吐为快:“我感觉到家乡的老人非常勤劳。”、“我认为走搭石的人很友好,他们十分谦让。”、“我发现那里的年轻人懂礼貌,对老人十分尊敬。”......真的没想到,从他们的口中也道出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人性之美。也许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吧,鼓励他们去寻找、发现自己的“哈姆雷特”。对于我们来说,也自然保护了他们生命中极为
珍贵的富有创造力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