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难点突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难点突破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淄博市周村区油坊街小学      杜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小学五年制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我”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到谆谆教诲的事。作者行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写“我”的获奖、做客以及受到的教诲,这是明线;另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了爬山虎的色彩、特点,这是暗线。课文题目就揭示了暗线。 以往学生虽然接触过含有明暗两条线索的课文,但都以明线为标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题目的含义。本文命题一改常规,巧设暗线且含义深刻隽永,学生在读了文章后与题目对照有种明显的“文不对题”的感觉,会产生学习障碍。因此如何准确地理解题目含义,弄清作者为何以此为题便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指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呢?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理清明线,体会中心

这一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心,为突破难点打好基础。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了关于“我”的哪几件事?

通过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一是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一是“我”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

2、叶圣陶先生怎样修改、评价“我”的作文的?作者得到什么启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这一问使学生通过理解叶老修改作文这一段内容,体会到叶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识到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良好学风。

3、“我”去叶老家做客时,叶老的神态、语言、动作怎样?你体会到什么?这件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通过对叶老神态、语言以及动作的分析,体会到叶老作为一个蜚声文坛的巨人却平易近人、真诚质朴的美好品质,了解到这件事对作者产生了深刻影响,明白了怎样作文和做人的道理。

4、作者回忆这两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体会到本文的中心是赞扬叶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真诚质朴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叶老的感激怀念之情。

至此,明线已理清,中心已明确。但中心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以此为题,仍未解决,这就需要做第二步工作了。

二、剖析暗线,理解含义

这一过程目的是在理清明线的基础上,揭示暗线,深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可设计以下问题:

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哪儿?“我”是怎样见到它的?

这一问使学生知道“我”是在叶老家做客时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

2、“我”看到的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两段对爬山虎的具体描写,并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体会到:无论是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还是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这两种景色都很美。既然如此,不论是绿得葱茏的爬山虎还是绿得沉郁的爬山虎,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深入理解可后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可引导学生分解思考:几十年过去了,经常出现在我眼前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总是那么绿着”指的是什么?

通过思考分析,使学生理解到:这片绿绿的爬山虎代表着叶老的教诲,“绿着”也已远远超出了本意而赋予“记忆鲜明”的含义。这句话的含义是:15岁那年夏天的事情,一直非常清晰地留在自己的脑海里,而且时常浮现于眼前,叶老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这样,暗线所蕴含的意思已经剖析明确,但题目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还不明确,这就要做第三步工作。

三、文题照应,领会意图

这一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此为题的原因。可根据本文的中心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思考作者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通过文题照应,使学生认识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代表了叶老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作者以此为题,是为了抒发自己对叶老的感激之情,寄托对叶老的深切怀念。这样由明及暗,步步引导阅读思考,就不仅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还使学生懂得了习文做人的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一些类似的课文,如:第七册中的《古井》等课文,指导学生运用“由明及暗理思路”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扫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这样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然会“水到渠成见意图”。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0637.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