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xuan1100 发表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的是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并推测出恐龙的演变过程。看到这篇课文时,我认为是一篇比较好上的课文,虽上不出什么新意,但完成教学任务没问题。因为恐龙是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探究的一种动物,所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不用担心了,而且这又是一篇科普文章,不难理解,我就简单备了一下。
教学时,我却发现学生没有什么积极性,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可能正因为他们知道的多了,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新奇吧!。如果我能用一些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也许学生的兴趣能更浓。虽然在后面的生字词学习中,孩子们听用心的学,但我能感觉到课堂的枯燥乏味。我为自己的疏忽而自责,好在第二天才讲课文的重点部分,我还有补救的机会。下课后,我有重新拿起课本,认真地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感受语句表达的准确性。设计好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自己完成后面的课文学习。
第二天一上课,我直奔重点提出上节课他们自己质疑的问题:恐龙是怎样演变飞上了蓝天的?学生很快找到了第四小节,我布置他们自己默读课文,想想这段有几句话?想办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有了任务并有自主的权利,所以很多孩子在读完后,都主动和同桌交流起来,这正是我期盼的。看着他们慢慢的交流起来,我有给他们提出了新要求,出示一张有关第四段内容的表格,让他们讨论完成。接下来学生的汇报,就是课文重难点的学习,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补充表格,孩子们也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我也胜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节课,我又有了新的感受:你想让学生有兴趣学,老师必须能放得开,而在放开的同时还得做好引导。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学会幕前“偷懒”,幕后用功。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http://blog.eduol.cn/user1/linxuan1100/archives/2006/13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