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教后记3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文章以拟人化的手法,饶有趣味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及其建造过程。
第一、二课时,引导孩子们掌握了生字新词,紧扣“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展开教学。孩子们明白了蟋蟀的住宅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慎重地选择住址,不肯随遇而安;住宅独特,有门有平台;挖掘工具简单、柔弱;需要长时间的整修等。
为了让孩子们有效地达成学习效果,在理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决定在第三课时引导孩子们采用比赛的形式,以第一人称“我”(蟋蟀)的口吻向观众介绍自己的住宅。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有相当的实效。
果然,在第三课时中,当我向孩子们提出这个要求时,所有的学生都为之一振。简单地提示了一下以“我”的口吻介绍“蟋蟀的住宅”的注意事项后,建议孩子们:要想做一个好的解说员,首先必须把课文读的滚瓜烂熟,边读边想,在课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还可以配上适当的态势语,以增加演说效果。
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中去了。有些孩子在抓紧时间熟悉课文内容,有些孩子则边读边比划,更有甚者,干脆合上了书本,站起来眉飞色舞地演说着,俨然一副“蟋蟀演说家”的架势。
五分钟以后,陆续有孩子举手,表示自己已经有把握,可以参加“演讲竞赛”了。于是,分段请部分孩子上来介绍,根据板书,分别从“慎重地选择住址,不肯随遇而安;住宅独特,有门有平台;挖掘工具简单、柔弱;需要长时间的整修”这四个方面入手。讲台上,孩子们介绍得头头是道;讲台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部分孩子似乎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恨不得立马跑上讲台,与其他孩子一争高低。
让孩子们先与同桌过招,看看谁高明,以便取长补短。于是,教室成了演说训练场,我说你听,我说你评,每位孩子都参与了“蟋蟀的住宅”的自我介绍,互动的氛围相当浓厚。
接着,小组之间互动演说,选出优秀者参与全班演说。几轮下来,孩子们对课文已是娴熟于心了。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拓展与创新,让人如临其境。
通过这以第一人称“我”(蟋蟀)的自述演讲,孩子们不但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熟悉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深深地喜欢上了此类课文的学习。可谓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