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谈谈教《猫》(民间篱)

谈谈教《猫》(民间篱)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谈谈教《猫》(民间篱)
郑振铎同志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文笔清新,情节跌宕,描写细腻,喻意深刻。教《猫》,要紧紧扣住这些特点。
画出三只小猫
  第一只小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雪球滚动,状其活泼,阳光遍地,更添光辉。“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着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两个“扑”字,两个“抢”字,绘出了小猫来回扑抢的动态。人猫共欢,用三妹衬托出小猫的喜戏玩乐。
  “后来这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这里,用“毛色污涩”、“消瘦”来表现小猫病损的外貌。用躺下不出来,来说明它的软弱无力。三妹逗它不理,用红绫带穿上铜铃挂在颈上,也显得不相称。由此,更加衬出它的“毫无生意地,懒惰地,忧闷地躺着”的精神面貌。
  此段,写小猫的变化:由“很活泼”到“毫无生气”,由滚来滚去,扑抢好动到懒惰忧闷,盍然长逝。教学时,要启发学生绘出不同特征,指出前后变化。
  第二只猫,“浑身黄色”,“这只小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跳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这里,用跑、爬、扑、捉等动词,描绘小猫“更有趣,更活泼”的动态。又用墙上跳,街上跑,晒太阳,来说明它的“太活泼了”。还用传神之笔,描绘猫的爬树。它“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象要等着捕捉什么的。把它捉了下来,它又极快地爬上去了”。阳光隐约,绿叶蔽身,黄猫恋树,志在捕捉。真是充满活力,无限生机。后来,它会捉鼠,“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老鼠”,“不再听到讨厌的吱吱声了”。说明它在老鼠面前的威势和对主人的贡献。
  要启发学生思考:为甚么这只小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为什么说“它似乎太活泼了”?让有趣活泼、充满活力的黄猫形象,再现于学生心目之中。
  第三只小猫。“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数句描绘了它的外形特征。“它不活泼,也不象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耍。它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指出了它的性格特征。“它渐渐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由瘦变肥,依然懒散蜷伏,进一层说明其精神状态。“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了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本来就骨瘦难看;经过火烧,毛皮更加难看。再渲染其难看的外貌特征。“春日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虽是壮猫,忧郁的性格不变;虽是壮猫,吃得胖胖的,不去捉鼠,终日懒惰蜷伏的性格不变。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想象这只小猫长得难看的外貌,认识其贪吃懒惰的性格。
区别三种态度
  对待第一只猫的态度,“我”是由爱到悲。先写爱猫:“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可见十分喜爱小猫。“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一个“感”字把喜爱小猫的感情流露出来,在太阳光暖暖的照射下,这如春的生命脉博是十分明显地感觉到了。小猫病死,由爱转悲。“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辛酸,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读此段,要启发学生了解,“我”对小猫由喜爱到辛酸难过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对待第二只猫的态度,“我”是由喜爱到怅恨。写爱猫,先用全家的“提心吊胆”、三妹的笑骂,来衬托全家对它的关心和喜爱。 
“此后,因爱猫的心切,才有找猫的慌张。”先是“我”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不见。再是三妹慌张跑下楼来说,遍找也不见。最后,“家里的人都忙乱寻找,但终于不见”。“我”,三妹,全家,逐层渲染,从慌张忙乱不断寻找的情节中,展现出全家的爱猫、惜猫。
  写猫的丢失经过,线索分明。“你这小猫呀,要叫乞丐捉去才不乱跑呢!”“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已经埋下伏笔。李妈说:“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才不见它”。交代了丢猫的时间。张妈说,隔壁周家丫头早上看见我家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交代了丢猫的经过。“我”先是希望猫的归来。证实亡失以后,也只是怅然地、愤恨地咒骂。要启发学生领会,“我”对猫“得之甚爱,寻找慌张,亡失怅恨”的不同思想感情变化的特点。
  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我”是既怜悯,又厌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留养下来,至少也要为冬寒和饥饿所杀。”这里悯其可怜,勉强收留。“但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人,对于它也不很注意”。“如此地过了几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对于猫的存在,既然感到若有若无,当然全家的人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虽然开始怜悯,继而也就厌烦了。教学时,要启发学生领会,全家对猫明显的厌烦态度。
掌握情节喻意
  本文喻意是从跌宕情节中层现出来的。因此,要引导学生领会情节,在把握情节中明确喻意。
  全文由病猫、丢猫、惩猫三个情节组成。病死的猫,先很活泼。丢失的猫,更有趣,更活泼;而被惩戒的猫,它不活泼,外形难看。这样,就以美衬丑,突出了瘦猫的外貌丑陋,生性懒惰。“我”对病猫是爱怜,“我”对丢失的猫是喜爱,而对被惩戒的猫却是厌烦。这样,就以喜爱衬厌烦。三猫比较,更增加了对白猫的厌烦。启发学生归纳这些特点时,要明确:文章中心,虽在惩猫的情节中体现,但是描写一二两猫的情节也绝非虚设。猫的美丑不同,我的爱憎有别;由于爱憎有别,往往对憎者妄下断语。这样,就更加深化了主题。
  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主观妄断,惩猫内疚”的主要情节。
  开端。主人爱鸟,警惕防猫。白猫对黄鸟特别注意,两次“对鸟笼凝望”。妻叫张妈当心猫。
  发展。鸟死暴怒,证实罪状。黄鸟“给咬去一条腿,笼板上都是血呢?”“一堆断毛零羽之中,一只满身血污的死鸟躺在那里,好象它死前曾和敌人挣扎了很久”。几笔把死鸟的形象勾画得非常鲜明。白猫与黄鸟的矛盾好象就更加突出。接着叙全家证实罪状的经过:先是“我”的愤怒嚷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次是妻难过地说:“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当心了”。
  望必吃鸟,先有警惕。最后是张妈的“默默无言”,无可辩驳。“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高潮。暴怒惩猫,冤案大白。“它躺在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它安详自如,哪里知道暴风雨即将来临。“嘴里好象还在那里吃什么”。好象吃,就不一定在吃,也不一定吃鸟。可是,“我想它一定还在吃那鸟腿”。这个“一定”,与前面两个“一定”相呼应,说明“我”主观妄断态度的坚决。于是,怒气冲天,举起木棒打猫。而被棒打的猫,却是悲楚惨叫,逃到屋瓦上。隔了几天,“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那剩下来的一只黄鸟,却并不是我们的猫”。于是真象大白,至此形成故事高潮。
  结局。冤委至死,十分难过。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屋脊上”。冤苦小猫的后果明显地看出来了。“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失亡更要难过得多。”此句照应前两章,简要结尾。同时,也作了比较:猫病死,因为病;“我”难过。猫丢失,因为被捉走;“我”难过。猫被惩戒,因为自己妄断,亲手把它虐杀;因而“我”更加难过。这种过失永无改正的机会。自此,永不养猫,增强反省。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明确指出自己主观妄断的错误。我一再表示:“我于是顿觉自己的错误了。”“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说明“我”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勇于内省自疚的人。由此,也特别突出这次错误给予人们的教训是如此深刻,一定不能再犯。
  教此章,要启发学生掌握本文清新流畅的语言,以及曲折多变、跌宕有致的情节。谈喻意,要紧扣课文语言,抓住故事情节。也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明自己受到的启示。
选自《初中语文同步大参考》
返回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0436.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