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本来是人教版教材六.三学制中,四年级学段的一篇文章,现在让我们三年级的孩子来学习它,揣摩、体味人物的高尚品质,真是有点难为孩子们了。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研读,层层深入,也深刻感受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更深刻感受到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我想,这与王老师平日对语文教学的钻研、对学生天长日久的训练,与王老师对本篇教材的深刻解读、巧妙构思分不开的 。
其一:教学各环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首先通过第二段的研读,让学生找出从哪儿看出小钱的病很“重”,紧接着又让学生找出从哪儿看出治病很“难”,学生在反复地思考与朗读中体会到小钱的病很重,治病很难,然后,又让学生在3-6自然段找出:哪个人最使你感动,并做出批注,在学生的不断交流中,首先让学生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台湾青年不顾家人,不顾余震的生命危险为小钱捐献骨髓的高尚品质;最后还是通过抓关键词句,反复品读交流,感受到李博士沉着冷静,不顾危险地为小钱抽取骨髓的高尚品质。
其二:在学习台湾青年的环节中,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台湾青年准备抽取骨髓?为解决这个问题,王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
1、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2、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3、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王老师不急不躁,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学生说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精彩,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品质,同时,也为感受李博士做了铺垫。
其三:在学习李博士的环节中,学生紧紧围绕"步履匆匆""连夜""但是……..沉着"等词语,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得充分,感情激发到位。我特别注意到,咱这个班的学生经常会说:“我给谁谁补充一下”,这真好,创造出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
也提几点小建议:
1、听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本节课的课容量太大。我认为,第一课时解决1、2自然段,即小钱生病了急需骨髓一段,而本节课只解决3自然段——最后一段,围绕“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感动。
虽然本学期我们的语文课节少了,但是如果因为时间关系就撵进度,势必造成每节课都匆匆而过,每个环节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到最后盘点一下,在学生的头脑里到底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想想好像没有。有的,还是我们老师上完课后,又通过反复地练习,生硬地往学生头脑里塞的一些东西而已。当然,我不是说王老师的课堂是这样。我是针对这自己的教学思考而谈。因为我以前就认为,有的时候,一篇课文可以一课时上完,为什么要用两课时?一篇有完整意思的文章为什么偏要给割裂开上?但今天我不这样认为了。我们教师在落实每一课时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更多的语文理念加到这节语文课上,使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读、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想、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说、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写,让学生学完一节课,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哦,这篇课文的几个句子很美,我通过反复美读,已经把它们深深地记在脑海里了,说不定那天,它们就会出现在我的文章里;哦,这篇文章主人公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感动得就要落泪了,我要向他学习;哦,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精彩呢?是因为它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是因为它运用了总分结构,使文章的条理清晰;是因为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总之,我们教完一篇课文,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2、我们的语文课堂,老师说的还是太多。记得在我讲《月光曲》时,于校长提出了这个观点。现在,再反思自己也结合本次听课的感受,确实让我感觉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我们可能就怕学生不会,所以当学生刚说出自己的一点感受,我们就愿意迫不及待地接下去,学生谈得还可以,我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再给总结一下,我们没有在怎样引导学生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上下功夫,而是过早地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近期听过不少的课,有一个感受就是,不管什么想法,只要是你老师勉强总结出来的,你想通过喋喋不休地说教灌输给学生的,那样的教育给人的感觉真的是很苍白的;而如果是学生感同身受,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口讲出来的,那样的教育才是作用于心的教育。就像本节课,在交流小钱的病很重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王老师就有点急,学生找到一个词,老师马上展开讲解,没有让学生反复谈自己的理解,有好多感受是老师代言的。所以,当时我就在听课本的右侧写到:让学生说出来,这样才能产生心灵的碰撞。
3、朗读的指导还欠缺那么一点点。咱这个班级的朗读语速普遍太快,对这样一篇情感特别强烈的文章来时是不适合的。过快的语速,只能造成学生为读而读,带不进自己的感情。其实,我觉得,我们三年级的朗读还应该着眼于教学生一句话的朗读,而不是整段的朗读训练,只有把一句一句话读出感情,才能更好的朗读整段话。
4、咱们班的孩子们都很会评价,比如说:“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很感人”“我认为他没读出小钱生病的痛苦”。我想如果把里面的人称代词“他”换成“你”会更好一些。比如说:“谁谁谁,你读得太有感情了,我都被感动了”,让评价的同学直接和朗读的同学对话,这才是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沟通,教育效力是巨大的。相信我,我在自己的班级试验过,效果非常好。
5、老师给学生做批注的时间太短,有点流于形式。我想,这与本节课内容过多,时间太紧有关系。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针对本节课谈的一些优点,是我在王老师的课堂上确确实实地感受到的。而几点建议,只是结合本节课上的一些语文共性问题,更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些误区,有感而发。如有不当之处,望王老师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