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课堂实录 >> 三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9月10日  字体: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36岁,担任杭州通判。一天他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为西湖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又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学习这首诗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入手,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这样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都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这对于感悟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课外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理念:

  以学情定教情,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语文,生活中运用语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了解苏轼以及其他描写风景的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课前背诵,激发兴趣

师: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一定会背不少古诗吧,你愿意背诗给大家听吗?

生:我会背《忆江南》

师:听你背诗我好像看到如血的朝阳在海面冉冉升起,半江瑟瑟半江红。

生:我会背《望庐山瀑布》

师:我好像看到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

(展示课外积累,又已知的知识导入新课,一则在检测学生背诗情况,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一则想让孩子们温故而知新。)

二、检查导入,了解学情

师:你会背描写西湖的诗吗?

生:我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

生背诵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你真厉害,没学都会背了。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欣赏西湖美景,瞧,我把西湖美景给大家带来了。

(播放课件:《西湖十景》依次介绍西湖十景。)

师:看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生:西湖真美呀,我真想去看看。

生:西湖很美,有很多荷花。

师: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今天就让我们和苏轼一起去了解西湖。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师:刚才那位同学会背这首诗,谁还会背呢?

生:我会背

生背诵

女生:我也会背

是:一个柔情的苏轼

男生:我也会背

师:字正腔圆,一个浪漫的苏轼

生:我也想背背。

师评:你不仅背会了,还背出了诗的味道,太了不起了。

大家一起背诵。

师评:我们班的孩子真不一般,全都背得这么好。我们的背诵任务就胜利完成了。学一首诗不但要背会还要了解诗人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这我们还得从了解作者开始。布置同学们搜集苏轼的资料,你搜集到哪些呢?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

生: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老师也搜集了苏轼的资料,请你来读一读,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多媒体展示苏轼资料

师: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谁。

生:我知道了苏轼在杭州作知州,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

师:你们可真会学习,能从这么多资料中提炼出如此重要的知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首诗题目意思以及这首诗的意思吗?以前理解古诗有什么好方法?

(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印象。)

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生:借助插图理解古诗。

生:想象画面理解古诗。

师:请用这些方法,自己学习这首古诗。

学生自学古诗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交流诗意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师:读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的
  老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的晴天的西湖?

生:晴方好
  师:板书(晴方好)

师:请齐读“水光潋艳晴方好”。你还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真好呀!
  师:在这句诗里“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能用其他的词来描写水光潋滟吗?
  学生:波光闪闪
  学生:银光闪闪

生:波光粼粼

生:银光闪烁
  生:晶莹剔透
  生:亮亮晶晶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像什么?

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生:像耀眼的镜子。

师:多好的词啊,多美的诗呀,晴天的西湖太美了。让我们一起朗读“水光潋艳晴方好”。

  师: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此刻,假如你也在欣赏西湖,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
  生:我会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
  生:湖水很清澈
  师:是啊,蓝天绿水,多么清澈啊
  生:我看见了青山秀水
  师:这个词用得好啊,还有吗
  生:我看见船在湖面上开来开去
  师:是啊,湖面上还有小船划过呢
  生:湖面上碧水连天
  师: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真是一字千金,这就是古诗的魅力。人们常说有西湖晴天不如雨天,雨天不如雪天。忽而天空飘过了一片雨云,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生齐读第二句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我看到了烟雨迷蒙的小雨。

生:我看到了如牛毛,如花针的小雨。

师:  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齐读:第二句)

师(板书“空濛”)

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就像童话中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生齐读

师:你读懂“空濛”了吗?

生:云雾迷茫的样子。

师: 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生:奇。

(板书:雨亦奇)

师:请同学们带着对西湖的理解读朗读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师: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这使作者联想到住在西湖附近的西子?你了解“西子”吗?

生:西子就是西施

生: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师: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的西施呢?西施到底有多美呢?

生:(齐读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是呀,西施天生丽质,婀娜多姿,不管是素面朝天,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的美。而西湖呢?晴天美的恰如其分,雨天美的奇妙。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三、四句。

师: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读到这里,你可能对西湖有多了一份感情,请齐读古诗。

师:你们已经把自己对西湖的理解融入了背诵之中了。你能把整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吗?你能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湖吗?请你选一其中一项做好准备后大家交流

生:晴天的西湖多么美好,雨天的西湖又是那么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的话,无论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么的漂亮。作者赞美西湖的美。

生编故事展示

导游解说

师: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描写西湖的诗作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出示古诗

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背一背(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

2、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3、讲一讲(做一个小导游介绍诗中所描写的西湖)

师:一“碧”一“红” 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师:描写西湖的是你还知道吗?

多媒体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生齐读

师:写出了西湖骤雨初歇的动态美。

出示《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师: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夜泛西湖所见的美景。前两句写的是夜晚的西湖,湖水、荷花和阵阵飘香,都让人销魂。第三句中写的是昏昏的灯光、远处的寺庙,而最后一句写的是作者接下来的准备要做的事,他希望在夜更深的时候来欣赏西湖那皎洁的月光、平静的湖水和被桨激起的一圈圈的波纹和那昏昏的灯光。

师:西湖晴也美,雨也美;昼也美,夜也美。通过诗人的笔触西湖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在历史的长河里像苏轼一样博学多才的诗人数不胜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多媒体出示春夏秋冬写景的诗《江南春》《小池》《山行》《江雪》)

(通过背诵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多媒体出示山水的谚语

学生齐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总结:这节课我们在古诗词中漫步,在祖国山山水水中畅游,祖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你细细品味;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期待你用心感受。

布置作业,多媒体出示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annianji_511_23711.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