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丽《孔子拜师》一课的实录二
单位: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 执教人:张英丽
教学内容:
《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知道是谁说的吗?(板书孔子)
2、交流: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课外收集资料)
同学们能通过问父母、上网查、看书等多种途径了解信息,可见大家会学习的方法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资料袋中对孔子的介绍,你还能记住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板书:孔子拜师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读课文
端起书自由朗读课文,读书时,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扫清文字障碍。
看黑板,刚才在同学读书时老师发现有些词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我们一起把它读准了。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 佩服 纳闷 曲阜
大家把这些词读准了,还要能写准这些词,谁知道哪些词语要注意?(餐、尘、佩)感谢这些同学的提示,我们赶快在本子上把这几个难词写一遍,写的时候做到姿势端正、书写正确。
3、检查读书情况。
拦路虎被我们解决了,现在谁想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读错的地方,给他们记着,读的好的地方我们向他学习。
【夯实初读,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扫清文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三、读中感悟,学习品行
1、抓住中心句,感悟主旨。
“佩服“是咱这课的生字,但老师发现同学们把这个词语读的很准,可见平时我们常用这个词语。说说你佩服谁?为什么佩服他?那咱这篇课文中的人们佩服谁?——是孔子和老子。请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找出佩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他们的什么品行值得世人敬重?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班级交流:
(1)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 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什么样才是远近闻名,那孔子只是一名老师凭着什么而远近闻名呢?
是啊,他学问渊博,人们都愿拜他为师,可是孔子却觉得自己不够渊博,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孔子谦虚好学,板书:谦虚好学)
还从哪看出孔子一定要拜师的原因?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师:可是老师不明白,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不就到头了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直到老都要学习,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这就叫——学无止境。(板书)
(2)孔子正是有了这种学无止境的想法,所以他毅然选择了远离家乡去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呢?拜师的过程一帆风顺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
学生画:(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终于)
想象一下:曲阜离洛阳相距上千里,距今两千多年前,当时没有汽车,路途没有旅店,凭的只是两只脚板,孔子在拜师路上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样做的呢?
孔子也许会遇到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也许寒风凛冽,……渴了,他……;饿了,他……;累了,他……;晚上,他……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孔子在拜师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孔子拜师的艰辛。
孔子战胜了种种困难,再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顽强意志。
孔子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高兴心情。
老师此时也被孔子拜师的执着精神打动了,我想用动情的朗读,读出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你会看到怎样的孔子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师范读)
请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此时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会是什么样?——风尘仆仆。学生模仿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设计理念:通过想像情景,感受孔子拜师的艰辛,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孔子终于见到了他最想见到的老师了,课文有一段孔子和老子的相见的描写,同桌先自由练习,把当时两位圣人见面的情景再现。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直接读人物语言。
你是——(学生拖长音,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他(老子)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老子是问“你是——”
小结:会读书的同学,能读出标点符号所包含的意思。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疑问。
从两位同学这么生动的表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孔子、老子?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从迎候、拜访等词语体会——有礼貌
【设计理念:加入同桌表演读对话,把孔子和老子见面的情景真实为学生再现出来,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也很容易就理解了他们两位圣人的彬彬有礼】
四、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1、拜师成功后,老子是怎么教授?孔子怎么学?
生(朗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做到了虚心好学。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做到了诲人不倦。
板书——诲人不倦。
2、同学们想不想夸夸他们?学生交流
师:对两位圣人的赞美,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上联是“孔子拜师虚心好学”,下联是“老子授徒诲人不倦”,横批是——学无止境。
同学们,孔子的虚心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被世人称颂,正是他们做到了学无止境,才学识渊博,得到后人的敬仰。来,请大家端起课本,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对两位圣人的敬佩。
【设计理念:用对联的形式来赞美孔子和老子的高尚品德,其实就是对全文做的一最好的总结,醒目实用】
五、推荐作业,课后延伸
同学们,正因为孔子老子的高尚品格,受到了人们的佩服与敬重。孔子门下有许多的弟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了《论语》。而老子撰写的《道德经》,这两本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圣人的了解不能随课文结束而停止,课后大家继续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文化精髓,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设计理念:课后向学生推荐简单了解〈论语经〉,可以进一步了解两位圣人,也能使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如此】
板书:
学无止境
孔 子 拜 师(老子)
第二课时设计思路
一、进行词语积累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听写词语。
2、在读书笔记本把本课的生动词语积累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二、回归文本,感悟文本
1、回到课文中,细读感悟,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感受读出来。
2、交流读后感受。
3.演读感悟
分小组演一演。
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三、小练笔
1、小组内交流课前对孔子、老子的进一步了解。
2、写一写:“我想对孔子说”或者是“我想对老子说” (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3、班级内交流,加深印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四、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有感
张英丽
2010年10月8日,我到文峰小学参加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聆听了教研室的崔老师的报告,顿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还欣赏了五位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各有其特色,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受益匪浅、感慨颇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精彩的课堂源自老师深厚的底蕴。
当今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求把课上得质朴、自然。当我听着这五位教师的课时,我充分感受到她们的语言亲切和蔼,教态自然大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刽雪杰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一课,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激情”,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执教《触摸春天》的邢老师,用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与热爱,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让我们感受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二、精彩的课堂源自课前精心的准备。
课堂上很多次精彩的生成不禁让听课的老师暗自叫好,五位老师对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份成功来源于他们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来源于他们对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等等。如:王月涛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有勇有谋时,抓住一个极小的细节——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我以前执教这篇课文时,从来没有注意其中的“小”字有什么用意,而王老师却能引导学生去想如果去掉“小”,行不行?学生马上有想到,如果去掉,那么秦王可能就不相信蔺相如说的话了,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蔺相如说的巧妙。细微之处足以看出王老师在课前对这篇教材的了解有多么透彻、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