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由于受观念影响,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常常出现略读课文不教,口语交际不练的情形(因为不做考试要求)。即使有老师上略读教学也常常不做深入的研究,常把略读教学看作是以学生为主的略读、浅知、自学。而实际上叶圣陶就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听刘晓燕老师的随堂课《珍珠泉》让我对略读课文的精彩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她的这一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对如何进行略读教学最有力的阐述。
一、紧扣题眼,激发兴趣
刚上课,刘教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泉”,问同学们什么是泉?有的学生说是水、河,老师引导理解“泉”是指“从地下流出的水”。随后又说我国有许多神奇的泉水,比如杭州虎跑泉泉水甘甜,又有神奇的传说而闻名天下,那你了解哪些有趣的泉?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文章后面的资料袋,了解更多有趣的泉。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知识,增加了阅读兴趣。不过可以商榷的是是否交流一下资料袋的阅读获取信息,不要一笔带过。随后老师说在一座高高的山上也有一座泉,人们称之为珍珠泉。什么是珍珠,你见过吗?它是什么样的?家乡人为何称它为珍珠泉?让我们去欣赏一下课文,找找答案吧。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引导学生阅读赏析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这篇文章就是围绕“珍珠泉”展开的。而刘老师扣住题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后面的教学中也是以“家乡人为何称它为珍珠泉?”而作为阅读的主线的,使得整堂课的条理就非常简约,而这一问题又使教学有很大的生成空间。
二、疏通字词,读准读通。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刘老师又对难读的词语和初次见面的生字进行检查正音。这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是很欠缺的,往往我们认为略读课文了解大概意思就够了,课文也没有对学生字、写字等方面做出要求,但这堂课在字词疏通上却下了很多功夫。自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丰富,而后根据自己的解读,老师发现数量词的短语很多,又进行了填空积累练习。疏通字词后又让学生谈谈自己初读课文后的感受。最后又回到主导性问题:你觉的人们喜欢珍珠泉的原因是什么?再次读课文找出句子来说一说。
这是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步,为下一步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只有读准了,读通了、读顺了,才会有下一步的我自己读懂了。稍显遗憾的是,虽然字词上功夫下的很多,但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再次通读全文,加上这篇课文过长,有些语句过于唯美,可能许多理解能力不强的孩子不能跟上节奏。
三、围绕主线,精妙点拨。
从方法上说,略读课文就是让孩子在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不要将课文“嚼”得过烂再“喂”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适当点拨和引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要注意讲读与自读的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的衔接,完成“教”向“学”的过渡转化;还要加以充分恰当的引导和适度的调控。从实际效果看刘老师做的相当好。
她依旧围绕题眼“为什么教珍珠泉?”“你喜欢珍珠泉的理由是什么?具体说说。”这样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对课文起着聚焦、凝聚的作用,激发起学生参与的愿望,掀起了课堂的波澜,又给了课堂很大的生成空间,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和联想力有了生成的舞台。由此孩子感受到因为泉水清绿如晶莹的珍珠、水泡闪亮如彩色的珍珠、水泡可爱如调皮的孩子,泉水永不干涸如珍贵的珍珠……老师在学生在理解补充的同时及时引导朗读感悟,孩子学的趣味昂然,读的有滋有味。很多的点拨很富情趣,如写水泡“摇晃着、绽开、扑哧一笑”时,老师引导说:“在我们小朋友的眼中,水泡还仅仅是水泡吗?在你眼中它是什么?”在写泉水永不干涸时出示“我会想”: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水泡,作者想可能有许多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呢!我猜想也许是……在这样的点拨下,学生的把泉水的动态、情态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整节课的语言提升是很明显的。从孩子语言表达的丰富性看,这样的积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和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这样的教学效果我感受到最关键的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使得课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又不失丰瞻。也来自教师自身的基本功,在以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又不失有效地引导。
总的来说这是很精彩、扎实的课堂。可能是刚刚开学,很多孩子还处在节日的状态中,参与面不是特别广。不过我想学生的差异在新课程下本来就很明显,像这样的略读课给优等生更多舞台的同时是不是扶持后进生一把,如出现精练的板书,突现该课的重点,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这也是我的思考的过程中需要落实的。
略读课文不是忽略读,更不是忽略读。希望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孩子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转载http://blog.psfx.cn/user1/31/archives/2006/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