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翠鸟》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者要放手学生自学。教者要有创新意识,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教《翠鸟》这一课。传统的教法是直接用文字板书课题,我则用一幅妙趣横生、活灵活现的“翠鸟图”出示课题。当这一幅图出现在黑板上时,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哇,真漂亮!”于是我因势利导问谁能看着这么漂亮的翠鸟图说一句完整的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有的说:“这是一只小巧玲珑的翠鸟。”有的说:“这是一只机灵的翠鸟。”有的说:“这只翠鸟跟我外婆家养的一模一样。”……你一句,我一句,把这只翠鸟说得非常好,这样,慢慢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文。我让学生自己动脑学习,自己动手找问题,自己动口解决问题。我则在各小组之间来回巡查,从中加以引发和指导,在巡查中发现学生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如:“小鱼为什么要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并吹个小泡泡?”我并不急于解答这个问题,而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一文段,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经过细读课文,学生们找出不同的答案:
甲生答:小鱼在水底闷死了,想透透气。
乙生答:小鱼想看看翠鸟在不在水面上。
丙生答:小鱼非常机灵……
这个问题刚解决,马上又有学生问:小鱼这么机灵,为什么不如翠鸟机灵呢?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全文教学基本上是在学生自学、疑问、讨论和演说的热烈气氛中完成的,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
(梅县城东镇汾水小学 梁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