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在比较中感悟《画杨桃》

在比较中感悟《画杨桃》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在比较中感悟《画杨桃》

《画杨桃》的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从一件事的叙述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采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对事物、事件和人物等多角度的比较中认清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一、比较形象,激发兴趣
1、突显杨桃。
(1)板书“杨桃”。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对杨桃的认识。
(2)出示实物杨桃或杨桃的势挂图,指导学生观察、感知和介绍杨桃的颜色和形状,教师可作必要的补充。
2、感知整体。
(1)板书“画”。设问: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请大家浏览全文,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
(2)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标明自然段,划读生字新词,读通句子,交流收获。
3、比较图画。
(1)展示两幅杨桃图:俯视图、侧面图,这两幅图啊一幅是我画的?哪一幅是同学们画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结合课文内容,感知画面,判定作者。
(2)说说这两幅图的特点及自己观察图后的体会。通过图与图、图与物的比较,显现其图与形的反差,产生疑问,激起学生阅读学习的情趣。
二、比较态度,理解重点
1、“准确”和“不像”。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自认为画得怎样?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择读有关语句回答问题。出示句子: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这句话,从中体会到“我”的一丝不苟。
(2)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像五角星时态度怎样呢?抓住“哈哈大笑”导读3-5自然段:⑴“哈哈大笑”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一个词?⑵同学们为什么“哈哈大笑”?这是一种怎样的笑?⑶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指导学生读好同学们说的话。
2、“严肃”和“和颜悦色”。
(1)教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6-18自然段,找出描写教师神情变化的词:严肃、和颜悦色。
(2)教师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教师态度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课文,教师在“审视”之后神情变得“严肃”了,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同学们都说“不像”,引起了他的深思;教师在教育同学们时神情变得“和颜悦色”的,是因为他发现同学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错在哪里了。
3、“好笑”和“羞愧”。
(1)在老师的启发和教导下,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由填表:(见下表)
(2)老师和同学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们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大家细心读读比比,同学们的两次回答有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有关内容,通过对标点、语气、态度等的比较,体会同学们情感的变化,练习分角色朗读,先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分工合作,再师生合作读好课文。

对话

问话

答话

评画

态度

举起画问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它像什么”

“不像!”“像五角星!”

不像

好笑

对同学说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那么,像什么呢?”

“不……像”“像……五……角星。”

羞愧

三、比较观察,突破难点
1、理清联系。
“我”把杨桃画得像五角星没有错,同学们把杨桃画成椭圆形的,错了吗?同样的杨桃,为什么却画出了不同的样子?又都是准确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自择说话:⑴因为同学们……所以……⑵因为我……所以……认识座位、视角与事物的联系。
2、明确道理。
展示实物杨桃,学生更换位置实地观察,或观察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杨桃图形作180℃的旋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阅读有关课文,师生合作共议得出结论:⑴观察同一事物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能更全面地认识事物。⑵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能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四、比较教诲,领悟主旨
1、理解教诲。
(1)“我”把杨桃画得像五角星,是因为“我”看到杨桃的一端就像五角星的样子,所以就认认真真地、老老实实地画了下来,还有其它的原因吗?“教诲”在文中有什么意思?老师和父亲分别是怎样教诲“我”的。引导学生了解“教诲”的具体内容。
(2)投示“教诲”——“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老师讲了几句话?哪句话与父亲讲的相似?老师和父亲共同的心愿是什么?引导学生将首尾段综合阅读思考,在求同中将老师和父亲的教诲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2、领悟主旨。
(1)“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一生受用”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一生受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老师讲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这件事,更是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练习用“无论……都不要……要……”的句式说话,领悟课文的主旨。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颜悦色”说的那四句话,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把阅读中得到的体会运用到实践中去。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对事物外部形态到本质属性的层层比较,能突显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深入地感悟课文的主旨,收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的教学效果。

 

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殷光黎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annianji_488_20128.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