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检阅》一课引发和思考

《检阅》一课引发和思考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检阅》一课引发和思考

      作者:赖配根    转贴自:《人民教育》   
            《检阅》是三年级(下)的课文,写的是波兰儿童队员参加国庆节检阅的事。有个叫博莱克的,左腿截肢了,靠拄拐走路。队长决定把他放到队伍的第一排。这个决定成功了,国庆那天“成千上万的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并给予了“长时间的掌声”。
            看完课文,我很感动。但听完武老师的课,我很震动。
            在对生字、重点词语和课文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讨论开始了。
            “其他儿童团员手脚健全,走得好是应该的,为什么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老师问。
            “因为队员们没有因为博莱克是残疾人而歧视他,他们给了他一个机会。”
            “但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是什么态度?”
            “感到非常难办。”
            “我不明白,博莱克截肢了,已经不适合参加检阅了,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
            “不行,他会难受的。”
            “我们来模拟一下如何劝博莱克。”
            “对不起,博莱克,你是残疾人,为了国家的利益,你就不要去了。”
            “为了集体的荣誉,博莱克,检阅时请你在家休息,把身体养好。”
            “我们还可以撒个谎,说,不是我们不让你去,是主席不让你去。”
            ……
            “如果你是博莱克,听了这样的劝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一个残疾人的心理是很脆弱的,这些劝告会让他很伤心。”
            “他本来很伤心了,现在又受到了这样的打击,以后可能会放弃。”
            “我会很高兴,很感谢,他们没有奚落我,还这么为我着想。”
            “不管怎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参加。”老师总结了一下,并再次要求好好朗读队长的话。
            课似乎该结束了,老师却突然抛出几颗“炸弹”。
            “我觉得队员们的决定是很好的。但是,中间少了一个步骤,大家想想,是什么?”
            一阵沉默。学生的惯性思维被打破了。
            “没有征求博莱克的意见。”有的学生兴奋地说。
            “对。队员们给了博莱克机会,但没有征求他的意见,他们应该告诉他这个决定或邀请他来参加这次讨论。为什么?”
            “因为博莱克才是讨论的主人。”
            “既然如此,课文这个地方就应该改动一下。还有一个问题,队长为什么要把博莱克放在第一排?”
            “显示对残疾人的尊重。”
            “鼓励他。”
            “让大家关注他。”
            “我不知道博莱克的个子怎么样,如果他的个子高,合适吗?”这个轻描淡写的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老师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是博莱克,你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不同的选择都有,但原因却出奇地一致:为别人、为集体等着想,唯独没有为自己考虑。

            “如果是我,我可以选择不参加,原因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腿的伤势更重了怎么办?”老师说,“总之,博莱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既然这样,课文就可以重新改写。我相信,课后每一个同学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检阅’。”
            是什么东西震动我了呢?
            是武老师渐趋成熟的教育技巧吗,比如巧妙的设问,自然本色的对话教学?显然不是。与一些名师炉火纯青的课堂艺术比起来,这不算什么。
            是她教学思路的新颖吗?显然也不是。比这更新奇、更独特的课多的是。
            我思考了好几个月,现在终于明白,是她对“人”的无比尊重,是她那份出于人道的生命关怀。
            像《检阅》里队长那样“特意”的安排,在我们的现实里并不少见。对此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感动。我们从未想一想,这样的“安排”是否侵犯了被安排者选择的权利。被安排者也是有自由意志的人,不是“物”。他们有权对自己的“安排”发出声音,他们可以选择参加还是弃权,也可以选择站在前面还是中间或者末尾。这样的选择,无关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也无关一个人精神趣味的高下,这是他作为人的权利。
            课文中队长说:“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怎么样?”好一个“放”字,这是把博莱克当作人还是物?“让大家都能看见他”,这是炫耀队员们的爱心呢,还是通过展览一个人的残疾去博得观众的喝彩,从而换取成功与荣誉呢?
            我不得不承认,在听完武老师的课之前,我不可能有这样的追问。而我所受的教育,不允许我有这样的追问。中学时我们读《孔乙己》,老师教我们读出的是对封建科学制度的愤恨和对孔乙己的轻蔑,比如他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就被认为是旧时文人虚伪、清高的典型写照。现在想想,孔乙己作为人,就不能有一点做人的尊严吗?他后来被打断腿爬到咸亨酒店,我们也能像小说里的酒客一样对他进行嘲笑吗?作为同类,我们的同情心何在?我们的悲悯情怀何在?
            教育如果少一份人性的光辉,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份暴戾之气。
            前不久,一家全国性大报登了一篇令人毛骨悚然的报道:某地中学的一个校长,围绕到底有没有打一个学生一巴掌的问题与家长发生了争执,结果竟被家长割断喉咙,当场惨死。对此,有些家长幸灾乐祸,甚至有人说校长“活该”。一名学生竟在校长遇害后的一天买了鞭炮到学校放;还有一名学生拿着三角铁要追打女教师,并当面对区教育局领导说:“对老师,我想骂就骂,想打就打。”
            专家说,要防止这种悲剧的发生,是家长和老师要学会“文明教育和说理教育”。
            我以为这只说对了一半。请你稍微思考一下,对于《检阅》这样的课文,如果我们不能像武老师那样去引导孩子去尊重别人,反而让孩子去欣赏、崇尚漠视别人生命权利的行为的话,那么,尽管教学方式极其文明,学生又如何能学会关怀生命?或许,我们还要担心:他们会不会也同样以爱或高尚的名义去戕害生命而不自知?
            “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卢梭说。
            如武凤霞这样对教学内容多一份人道视角的审视,把尊重每个生命的权利的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细节中,就是使每个生命都获得应有的高贵。这不是高不可攀的梦想,而是每个老师通过反省、追问都能够做到的。
            也许,你的一转念,将为社会多培育一份善良,一份仁爱,一份对生命的虔诚。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annianji_488_20075.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