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让我们一起成长———评红槽房小学王兰老师的《一面五星红旗》

让我们一起成长———评红槽房小学王兰老师的《一面五星红旗》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让我们一起成长———评红槽房小学王兰老师的《一面五星红旗》

今天我们有幸参加了沙坪坝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中年级的语文课,感触颇多,现就红槽房小学王兰老师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谈谈我们的愚见。

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   导课。导入新课时,王老师出示了一面五星红旗,让学生根据自己在以前的生活中获取的知识来谈对五星红旗的了解。这时,学生所谈的比较肤浅,主要在颜色,组成方面。接着,王老师播放了一则录相短片,包含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后身披五星红旗的情景;收复香港时,米字旗降下,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等情景,看完录相后,又让学生谈对五星红旗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谈得便深入一些了,伴着音乐声,王老师作了激情陈述。这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了五星红旗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国家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主权和尊严。此时,学生心中能不激起一种民族自豪感吗?这样的导入具有层次性,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后面的激发爱国情作好了辅垫。

二、   教态。王老师语言亲切,似娓娓而谈。她的手势语清晰自然。不管是指课件,还是请学生答问都不蔓不枝。从手势语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教态落落大方,也能给学生一个较完美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亲近感。

三、   对学生的点评,鼓励。学生答完问题后,王老师能以简洁的语言作评价,这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在这种关注和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会更好。在有难度的问题面前,教师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引导,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   整节课的结构安排。作为第一课时来说,主要的目标应是学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相信,这是一节没有作任何铺垫的朴实的语文课。但再朴实也应把基本的教学内容弄明白。试问:没有坚实的基础又何以盖得上高楼?学生并没有作预习,那么字词的疏通就显得更重要了。对于认读生字的基本环节———由带拼音读到去拼音读,王老师有一定的认识,但每个环节在读时形式单一,并没有落到实处。以至于“趔趔趄趄”等词学生并不熟。在后边找句子时还不会读。字音都读不准、句子也读不通顺,又怎么能读出感情呢?课文也读得不够,所以概括主要内容成了复述课文。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概括出这么长,而且有曲折情节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给学生一个引导:“课文主要讲了“我”(起因),面包店的老板(经过),(结果)(当然还可以采用另外的引导语)。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老师稍作点拨便能达到目的,避免“简煤炼不下来”的尴尬。由于初读并没有扫除生字,难句障碍,所以后边的理解难度很大。许多地方,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老师便充当了“包揽”的角色,从理解开始气氛就弱了,学生并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进入情境。所以“热爱祖国”,“得到尊重”的中心也只好由老师生抬出。我想:我们的课堂是应该原汁原味,那样才有价值。便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实效”。如果只为做表面功夫而忽视了最基本的训练,无异于“拔苗助长”。不但达不到“长高”的目的,反而“枯死”了。现实的课堂教学呼唤真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真实,这样才不会愧对我们作为教师的这份职业,不愧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二、   理解重点词是体会文章表情大意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这节课上,既然设置了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目标,就应该踏实做好。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荒无人烟”、“趔趔趄趄”等词,但方法单一。其实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趔趔趄趄”只要做一个动作就可达到目的,没有必要口头说得那么辛苦,这样会更直观形象,对于体会当时“我”的饥饿程度一定会是个很好的诠释。

教师的手势语虽然自然,但在教室里走动太大,对后边的学生关注多,而 对前几排学生关注少,势必打消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具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意识,否则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有感情朗读时配乐是必要的,因为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合适的意境,让他们能较顺利地进入情境进行感情朗读,这是指导感情读的一个手段。但是不是音乐的力量是无限大的呢?显然不是。如果教师除创设语言情境以外的授课讲解也伴以音乐声,那学生是听讲是听音乐呢?王老师在让学生配乐朗读“我摇摇头……不知道了”一段时使用音乐是恰到好处的,但后来没关,直到下一张灯片出现时才结束。后面的音乐多余了。课堂上有一些小点缀是好的,但还是应讲实用。

我们都应该明白:小学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是系统而完整的。特别是中年级,它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部分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从认知方面说,是由初步“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的过程。从教学方面来说,是要求学生从“初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而王老师在让学生自由读时,未提出自读的要求,因“自读”课文还是属初步感知阶段,也是属于第一次读全文。老师必须提出自由读全文的要求,可以这样引导:“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最后结果怎样——。”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提示,读一遍,就基本上能说课文大意。一般地说,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初都应要求学生认真读一读整篇课文,以便对全文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此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这样做一是可以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二是可以在一部分一部分理解时,知道部分与全篇的关系;三是可以做到胸中有数,哪些地方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以便和老师同学讨论探究。王老师采用了“自读第三自然段”,“浏览4——6自然段”,“轻声读8——10自然段”,勾画出老板表情句子,还采取了齐读,再读全文。我们认为虽然有这么多读法,便每次读都应提出要求,而且每次要求都要尊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精读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让学生感悟老板思想情感变化的过程。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这节课只偏重于情感目标,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达成,在没有读通顺,读熟,读出感情的基础上就去挖掘思想,偏重情感目标,显然三维目标就夫去平衡。我们认为中段语文的第一课时除了把字、词、句的训练落到位后。要加强读,因为“读是感知,理解,思维,表达的活水源,是感受,体验,领悟的重要途径,是语文之树万古长青的根基所在,更是阅读教学多彩的诉说。多读可以识字,多读可以释词析句,可以深化理解,可以训练思维,可以促进积累,可以体会遣词造句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更能感悟人生。”

有人说“课堂上没有书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育的倒退”。我们要多引导学生自己充分地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出共鸣,真正进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让我们在探索语文教学的路上携起手来共同成长吧!

 

沙坪坝区凤凰镇小学

2006年4月6日

 

 

沙区教师进修论坛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annianji_488_19887.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