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女娲补天》为例谈三维目标的落实 |
|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女娲补天》为例谈三维目标的落实
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 郎明仙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三维目标围绕学生的发展与素质的生成而展开。离开了具体而生动、鲜活的教学活动与过程,无论是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都无法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也就是说,活动与过程是三维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与机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情况,直接影响到其他目标的落实。“三维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着力点也应放在过程与方法上,因为这是动态的因素,最不容易控制,也最需要讲教育艺术,但如何去理性地把握?
下面,笔者以新课标教材三年级《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来具体谈三维目标的落实问题。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研究的对象,它们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学生、教师与《女娲补天》,这三个方面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动态的、开放的。
我们先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谈起。
过去,我们把知识与技能看成是固定的、确定的,造成我们采取的过程与方法也是相对固定的、确定的。但,知识与技能除了确定性的一面,还有不确定的一面。当知识的不确定性被还原的时候,人们就会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待知识。过程与方法就是对所选出来的知识技能的反思与批判。
在《女娲补天》这一课中,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优美生动的语言”,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积累什么?怎么积累?积累为什么?这样我们才会去关注“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规律;通过读、背、写等方法积累;积累不是纯粹的积累,要建立在对语言的感悟中领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例如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女娲不怕危险、不怕苦难的人格魅力,积累既是为了运用,也是为了审美。这样的反思过程,能指导老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真正去思考目标落实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问题,这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是有效的,而不是苍白无力的。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情况,不但影响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也制约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对现实的反思、认识、体验过程所产生的情绪上的变化。它更多关注的是情感。情感的产生一定是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
首先,个体的经验差异会导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统一。
我们来试着推断一下《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最初的诞生地。古代劳动人民创作这个神话,是基于无法改变的现实——雨水泛滥,山洪暴发,民不聊生。人们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借助女娲把老天的这个漏洞修补好,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不要再下雨了。从这个信息上说,神话创作的来源地一定是多雨的江南地带。如果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学生来读这个神话,也许他就很难理解山洪暴发的惨象以及人们那种迫切的心理。反之,有过这种经历或多雨地带的学生,对这个故事所传递的意义理解要深刻的多。所以,有着不同经验的孩子,来读这个神话故事,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有兴趣的老师,在课的结束阶段,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古代老百姓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学生的回答一定会丰富多彩,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达成了一个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古代神话的来源”,也达成了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激起了对古代神话的阅读兴趣。”
其次,过程与方法的特殊性也会导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统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无法在课堂中单独地传递,它一定是孕育在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与方法的不同,所引起的学生的情感变化也不一样。
例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同样是为达成“想象山洪暴发的惨象,感受女娲的善良”这个目标,不同的老师,采取的过程与方法也不一样。
一位老师采取的是“移情体验”的方法。他的教学步骤是:
①自己读读这段话,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②再读读这段话,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③如果你是女娲,看到这一幕,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④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朗读这段话。
另一位老师,采取的是“体会重点词”的方法。他的教学步骤是:
①读读这段话,读通顺。
②再读读这段话,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③默读,那引发你的感受的词圈出来,细细体会。
④交流看法。朗读。
同样是四个教学步骤,但过程与方法不同,所达到的目的也不同。
第一个步骤殊途同归,都是扫除阅读障碍。第二个步骤,前者重在把对文字的理解内化成自己的感受;后者重在把自己的感受用言行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三个步骤,前者是转换角色,以身体之;后者是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把握情感。第四个步骤,前者是把积淀的情感通过朗读释放;后者是在交流中引起思维的碰撞。
在这个教例中,前者的过程与方法孕育的是情感;而后者的过程与方法孕育的是理智。
很难说两种过程与方法哪一种对哪一种错,但在达成“想象山洪暴发的惨象,感受女娲的善良”这个目标上,前者采取的过程和方法更有利。而后者在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时产生了断裂。所以,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与方法常常是纠缠在一起,很难分割的。但不同的过程与方法,会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
从以上教例,我们可以看出,“过程与方法”关注的是情境和生成。它考虑的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反思、批判、运用,以及伴随着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还原了知识的不确定性,把获得知识与技能理解为在情境中诞生。它所孕育的不仅是情感,还有理智、反思、探究等。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学科,“过程与方法”各有差异。如果“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得好,那么,就能通过探究活动、表达活动、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从根本上克服教学中“目中无人”的现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差异性;才能发展个性,培养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锻炼与提升思维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不但关系到学生的“三维目标”是否能有效地达成,而且决定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能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回归到教育的本原上来。
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是这“一发”如何牵好!
郎明仙 发表
转载http://czrj.zjyhsx.com/user1/langlaoshi/archives/2006/2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