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教学设计四
一、揭题
1、出示“夸父”。你能把这个词语读正确吗? 预设:正音。字典上只有这一个音。
全班读一遍。
2、“夸父”是什么意思?
预设:A夸夸父亲。你很能干,能从字义上来分析。方法很好。 但是这两个字合在一起不是 这个意思。
B是人名。你怎么知道的?你真爱学习!老师没教,你就会自己去读课文了。
3、出示课题:“夸父追日”。齐读。
4、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A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边板书边评价:“追日”写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你紧紧抓
B他是怎么追日的? 住了“追日”来问,真能干!
C夸父追日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哪些自然段写了他是怎么追日的?写夸父追到日没有,又是哪个自然段?
2、反馈。
(1)“夸父追日”为什么追日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你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能不能这一段读正确、读流利。
(2)①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夸父追日”的经过呢?(2——4)
②这三个自然段生字比较多,让我们先来读读这些生字。
A 出示“ 虞渊 渭河 瀚海 大泽” 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A 这些都是地名。
B “渊、泽、河、海”这四个字都带有三点水,它们的字义都与水有关,并且是对“溪流、湖泊、江河、海洋”的不同称呼。
C “瀚海”就是“大泽”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你读书真仔细。
B出示“ 伏下身子 、向前一抛”读。它们又有什么特点?(表示动作的词语)
C出示“咕嘟咕嘟、颓然、手杖”你能读正确吗?指名读。
D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读一读,每个词语读一遍。
③词语都读得非常正确,请三位同学来读读课文2、3、4段,能把课文也读正确吗?
(3)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夸父追日”的结果,也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
(一)研读“夸父追日”的原因
1、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呢?请再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A“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
评价:“黑暗——光明”这是一对……应该怎么把它读好?
B“我要去追赶太阳,……”
评价:1充满光明。还有不同理解吗?
2难道仅仅是为了自己喜欢光明而追日吗?是为了整片神州大地的光明。一起读“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3、小结:夸父喜欢光明,喜欢看到神州大地永远充满光明,因此他要去追敢太阳,抓住太阳,他是多么——了不起啊!
(二)研读“夸父追日”的经过。
夸父是怎么追日的呢?分小组合作研究。
出示“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道渴而死” 板书 读一读这三个词。
出示 1、请每组选择一个词语,结合课文2——4自然段来读。
2、从哪些句子读懂这个词语的?你们有什么感受? 教师巡回
反馈:
“与日逐走 ”
谁来说说这个词。
1、词义(追着太阳跑。)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于是,……跑了两千里。)(显红:追、跑)
评价:你读懂了“逐”就是“追”;古代的“走”就是现在的“跑”。
2、追得快(显红:一眨眼、两千里、像风似的奔跑)
评价:夸父跑得真快啊!像风一样,追逐着太阳。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相当于一眨眼就从杭州跑到了北京。
3、读 一起把夸父跑得速度快读出来。
“渴欲得饮”
谁来说说对“渴欲得饮”的理解。
1、词义(很渴要喝水。)你是从哪里读懂的?(咕嘟咕嘟……还没止住口渴。)(显红:霎时间)
评价:巨人喝水,那真是饮干江河水。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道渴而死”
夸父喝了那么多水,喝够了吗?
哪些同学研究“道渴而死”的?谁来说说这个词
预设:A“夸父又向……千里宽。”
师:为什么要到大泽去呢?是因为他渴。老师只听你们读懂了“道渴”二字,“而死”呢? B“他还没到大泽……巨响。”“夸父遗憾……长眠了。”
师:看样子有时候我们要读懂一个词语,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读读。
1、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A遗憾。夸父还没有追到日就死了,真遗憾。
B难受。不是难受,是可惜。夸父为了追太阳,渴死在路上,真可惜。
C了不起。夸父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太阳的光明,而甘愿用生命来交换。这种执着、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让我们为之感叹 板书:执着 奉献 牺牲
四、课外拓展
1、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接着读——
2、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追寻光明的人。当你吃着鲜美的桃子,看着茂密的桃林,你有什么想对夸父说的?请把你写下来。反馈。
3、“夸父追日”是一则神化故事。它最早出现于《山海经》(课件)上面是这样写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课件出示)能读得懂意思吗?(教师范读)老师把这段古文大家。你会发现,中国的神化故事是那么富有趣味,那么意味深长。
板书设计: 夸父追日
为什么追?
与日逐走 执着
怎么追? 渴欲得饮 奉献
道渴而死 牺牲
有没有追到?
http://218.108.1.166:8080/teachedublog/user1/2138/archives/2007/200711913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