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案例分析
教材简析
《月球之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主体是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是开放式的,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与文题相呼应,同时激起读者探索的愿望。
编选本文的意图是,了解与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表面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3、培养学生能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4、培养一些与月亮相关的诗句。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词卡
教学片段(一)
1、师:请看登月行动第二步(课件:欣赏图片) 指名读。
2、师:这里有四幅图,你了解哪幅图给我们介绍一下 (1)登月照片(2)环形山(3)月球上的岩石(4)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
3、生任选一幅图进行介绍。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作为奖励,请抽一组词卡,并请你选一组来领读。(方法:开火车读)读得好的小队加分。
(其他三幅图学习方法同上)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此片段为认读词语的教学过程,采用看图激趣,词卡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把日常的词语认读练习变换一种形式,巧妙地设计学生先看这些感兴趣的图片,自己选择愿意给大家介绍的其中一幅讲一讲,这些图片属于课外资料,对学生的课外收集进行一次摸底了解。之后把读词卡作为一种奖励方式,请学生自己选择小组进行领读。这种设计学生会格外感兴趣。这时,读词卡就变成了一种评价,是一种很吸引学生的方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乐于学习,乐于参与。
从课堂实践来看,的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教学片段(二)
师:探索月球奥秘的过程中,人们只发现了这些难解之谜吗?你从哪知道的?(省略号表示列举没有穷尽)
你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了解到哪些月球知识?和我们分享一下好吗?听了他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生提出自己的谜团)你们一人说现象,一人提问题,就像作者写3—6段的写法一样,真棒,你们也续编了课文呢!
第七自然段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它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没有穷尽,月球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月球因此显得更神秘了。另外,省略号也使文章结尾具有了开放性,提供了师生交流搜集的月球知识的园地,课前布置学生围绕月球收集材料,增加对月亮的了解。在这里自然地把资料交流和引导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资料交流的时候引导学生试着根据所交流的材料提出问题,充分了解月球的情况,进一步感受月球的神秘,激发起探索月球和宇宙的兴趣。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转化、升华。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