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账单》教学反思
课前思考: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感悟、轻文本”的现象近年来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于是,“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成了大家探讨的热点问题。连续两年执教了新课程三年级的语文课后,在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阅读能力低下的问题引起了我对课堂的思考。反思课堂因素,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扎实上。在上一些人文性比较强的阅读课时,我们往往让学生读几分钟,就开始抛出一个大而宽泛的问题,大谈对文章的感悟,或者围绕着大问题再设计一系列琐碎的小问题,“牵着”学生去感悟,完全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落实。殊不知,班中有多少学生在这样的“感悟”中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因为他们连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都还没有掌握,比如:抓住重点词去理解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联系生活和想象的方式丰富文本的内涵,甚至不能正确地按要求默读、略读。所以,我认为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阅读,同时要努力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在一起。
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申报了《新课程下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初探》小课题研究方案,也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了教研课《妈妈的账单》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
一堂课上下来,让我觉得欣慰的是,课前围绕着主题“学法指导的渗透”的一些设想在这堂课上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并且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
一、根据需要,有机渗透学法指导
针对教材特点及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我在课中这样几个地方渗透了学法指导:一是在初读课文后出示了经过精心挑选的六个重点词:索取报酬 如愿以偿 羞愧万分 蹑手蹑脚 小心翼翼 怦怦直跳,让学生读后挑一两个自己已经明白意思的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并提示学生用语言说不清楚的可以用动作来演示,这样一来,“蹑手蹑脚、小心翼翼”这两个学生起先表达不清楚的词的意思便也解决了。二是让学生读课文前面的导语,明确了导语中提出的三个阅读要求,同时告诉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就将围绕着这三个阅读要求展开,引导学生懂得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三是在“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前指名学生说说默读课文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如,不出声,集中注意力读,边读边思考问题),渗透了默读方法的指导。在三年级的语文课中,初读后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很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因此在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时,我又一次出示了“索取报酬 如愿以偿 羞愧万分”三个词,让学生用上这三个词来说,有了这三个词的帮助,学生避免了平时长篇大论、复述课文似的概括,一下子就能说得简明扼要了。
二、抓住重点,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本课中,“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是教学的难点,我觉得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将彼得的那份账单来对比,因此我紧紧地围绕两份账单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读悟。在读了彼得的账单后,我让学生用句式说说对彼得的印象:我觉得他是一个( )的孩子,因为他( )。然后,再重点读妈妈的那份账单,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导语(如:彼得手拿妈妈这份爱的账单,心中百感交集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许多往事拥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十年里妈妈亲手洗的衣服是那样干净,舒适;十年里,妈妈的怀抱是那样的温暖;十年里,成长的每一天,妈妈做的饭菜总是那么可口;他想起了很多很多成长中的故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跟着小彼得回忆成长中母亲给予自己的爱,并选择相关句式说一说:
想起了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妈妈( )
想起了天冷的时候,妈妈( )
想起了生病发高烧时,妈妈( )
想起了自己有了一点进步时,妈妈( )
想起了( ),妈妈( ) ……
通过这个训练,学生对彼得妈妈这份账单中所包含的无价的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问题与思考
尽管我自己感觉在这堂课中面对一些意外的生成时能够及时引导,但有些地方还是没把握好时机。如在理解词语“小心翼翼”时,一位学生竟说出了“蹑手蹑脚”的意思,我就反问学生:你对她的理解有意见吗?本想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并指出她的错误,但没想接连叫了两个都说不清楚,于是我就让学生用动作来演示“小心翼翼”的意思。事后同事在讨论时指出,当学生误说成“蹑手蹑脚”的意思时,就可以指向非常明确地提示学生:她刚才说成了哪个词的意思?这样顺便也解决了“蹑手蹑脚”的理解。所以,怎样合理地引导学生的生成,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还需多多磨练。
同时,我也在想,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时,我又将如何针对文体的不同特点进行学法指导的渗透,努力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这是我今后要努力探索的问题。欢迎对此有想法的老师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