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 醒:查找本课 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一、 出示课题。学习生字。
1、 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2、 大家都预习课文了吧?我想试试同学们自学能力到底有多棒。咱们先听写看看能学会几个生字。注意:我听写的有字、有词、还有句子。老师只读两遍,而且有的字还需要你自己猜出来。
(第一个字比要少一横。耍
第二个字比从此的此少量横。些
第三个是一个多音字,是假装打呵欠的假、真假的假,还是暑假的假、假期的假。假
第四个还是个多音字,是朝我脸上吹的朝、朝我走来的朝、朝代的朝,还是朝阳的朝、朝气蓬勃的朝。朝
第五个 观察的察、警察的察、察觉的察 察
下面是词语:使劲 绒毛 假装 钓鱼
下面是一句话:花瓣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合拢、张开。真有趣!)
(此环节叫好中差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它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黑板上由老师评讲,同桌交换改。)
二、 初读课文。
1、 同学们自学生字的能力已经不低了,看看课文读得怎么样。指四名同学读,相机正音。(难读的有:谢廖沙绒毛)
2、 我只是知道这四位同学的预习情况了,我还想知道更多的同学的预习情况,但人太多,只能大家都大声读,我转着一人听一句,你得声音小了,我可听不清。一会儿,你读完了,得告诉我,读过这篇文章后,它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我和弟弟很快乐;那片草地很美;作者真爱观察;蒲公英真有趣······)
三、 品味课文 。
1、 它又在什么时候是金色的? 文中哪一段告诉我们了这些内容?出示:当 的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第一段)请一位同学读第一段。
2、 如果你家的窗户前有这么大一片金色的草地,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高兴)那就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段。(再指名读)
3、 刚才,同学们说那片草地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课文中哪一段写我和弟弟很快乐呢?(第二段)
4、 那就请大家快乐地读读第二段,读时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读。
5、 书上说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我怎么“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谁来扮演一下。
6、 指名读第二段。(如果读不好,老师范读。)
7、 大家仔细看第二段,如果让你挑出一句现成的话把第二段的意思表达出来,你会选哪一句?(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对整个第二段都是写的我们怎么玩耍,怎么快乐。
8、 我们就这么每天都快乐着,可是有一天,我却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边读第三段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告诉我答案,可以用书上的原话,也可以变成自己的语言。
9、指名发言。
10、 我发现,蒲公英的( )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 )、( ) 花朵( )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 )。花朵( )时,它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了( )的了。
11、 第二段,我们可以找到一句话包含了整段的内容,但在第三段我们找不到一句现成的话了,谁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段写了什么?
12、 因为这片草地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赞叹什么?(多么可爱的草地!) 因为作者发现了蒲公英的花瓣会张会合,所以在最后一段赞叹什么?(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老师明白了“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怎么读这两句话?但我不明白“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在草地上睡觉? 你是怎么理解的?(和我们睡觉起床的时间一样。)
13、 老师还不明白,作者写发现草地会变颜色就会变颜色吧,为什么还要写写“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 这句话和“发现草地会变颜色”有什么关系吗?
(如果不是起得很早,作者还是发现不了草地是绿色的。)
14、 对,如果不是起得早,就发现不了这个有趣的现象。“起得很早”和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那我们再看第一段,哪个词还和这个现象有着紧密地联系? (长满、盛开)(如果不是长满,是稀稀拉拉的几棵蒲公英,会有这种现象吗? 如果蒲公英没有开花,仅仅是长满了绿色的蒲公英,会有这种现象吗?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读书还是写作都要注意前后联系。
15、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也发现这个小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朋友?
16、 还有一个小朋友,也写了一篇关于蒲公英的文章,是一首诗,我们来欣赏一下。
《毛茸茸的蒲公英》
毛茸茸的希望,
毛茸茸的天真,
乘风而起——
轻轻、轻轻······
可是刚刚一起床,
鸟儿和风就来争夺蒲公英,
风,要把它带到远方,
做不可知的旅行。
鸟儿要把它衔去垒巢,
再那青青的小树林。
哎!蒲公英,蒲公英,
你别不高兴,一只鸟窝,
就是一对鸟儿的家庭。
那里,雀娃娃正在做梦,
他多么需要你毛茸茸的温存······
温存吧——蒲公英,
用你全部的热情,等小鸟的翅膀长硬以后,
会托起你毛茸茸的向往,
去完成你没有完成的
远方的浪漫的旅行······
吕亦然 发表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http://blog.eduol.cn/user1/33695/archives/2007/28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