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ltxxwhy ]
当学到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孩子们用小手帮助自己理解课文里的文字。
我说:“孩子们,现在我们教室里的每个小朋友就是一棵蒲公英,请你们每个人伸出手臂,现在请你们把手掌当作蒲公英的花。”孩子们高高地举起了双手,脸上荡漾着兴奋的光芒。我说:“哇!这么多蒲公英呀!现在老师念课文,你们来做动作,怎么样?”孩子们高声欢呼:“好!”于是我和孩子们开始合作起来,教室里顿时成了“手的海洋”。“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教室里所有的手掌不停的晃动,孩子们的脸在小手林里隐隐约约……“可以张开、合上”——小手张开、合上,仿佛是一张张笑脸……“早晨,花朵合上,它是绿色的”——小手安静的合拢……“草地就是绿色的”——孩子们偷偷地看看我……“中午,花朵张开,它是金色的,草地就是金色的”——孩子们的小手拼命地张开,那么努力……“傍晚,花朵又合上,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孩子们的小手悄悄地合上……
这一双双小手就像盛开在大自然的蒲公英,充满生机和快乐!孩子们完全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中,而此时的教室俨然成了这些“蒲公英”的家!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多么快乐的学习!
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打开作业本。其中一题作业正好是结合第3自然段内容的,既然刚刚学过,我就让学生先完成这一题。我细细一看,发觉,题目上比课文多了一个“当”字:“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和蒲公英有关。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当 ,草地 ;当 ,草地 。”要填空的两句话和课文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多了一个“当”字,可这一个“当”字竟成了好多学生的拦路虎。于是我又让这些学生拿起小手回忆课文内容。大部分学生一点拨就解决了,但也有几个学生几乎是引着他们抄下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在思考着……
我让孩子们用小手帮助自己理解课文里的文字这一个环节是成功的,但仅仅停留在这个理解的层面是不够的,我还应该继续变换形式,如可以出示一道填空题:
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
早晨,花朵( ),是( )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
中午,花朵( ),是( )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
傍晚,花朵又( ),是( )色的,草地就变成()色的。
同桌互相说说——个别同学说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最后请同学不看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草地变颜色的原因。也许这样就教得比较扎实了。看来要走进教材,走进学生,还有很多很多细节值得我去研究。
(语文 课堂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 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http://ltxx.zhedu.net.cn/oblog4/u/ltxxwhy/archives/2006/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