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浙江省义乌市私立群星学校 谢赣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槐树、槐花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暑假中让你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2、顺势切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槐乡看看哪里的孩子有什么快乐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⑴ 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⑵ 划出哪些不懂的地方。 
   ⑶ 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试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⑵ 交流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 
三、研读课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们读懂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相机点拨。 
  2、又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四、总结课文 
  1、你觉得槐乡的孩子怎么样?有哪些可爱之处?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课后反思】 
教学机智──让课堂更生动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常常冷不丁会冒出一些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小“意外”。有的老师会觉得这是某些学生在故意“找茬”,也有的老师会转移话题避而不答。殊不知,这些小“意外”往往为老师制造了一个稍纵即逝的点拨机会,处理得当,学生们会受益匪浅。 
  《槐乡的孩子》是略读课文,但在轻快朴实的文笔下蕴涵的人文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正因为这样,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更多的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读读、评评、议议,在互相补充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感悟基本上跟自己备课时所想得一样,顺利地进行着。当学生在理解“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我发现平时爱提问题的陈凯波同学若有所思,好像对同学的回答不是很满意。我心里嘀咕:“这孩子,莫非又有什么奇思妙想?”便走过去问他:“凯波,你有什么高见?” 
  “是的,老师。”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觉得这‘快乐的歌声’不仅仅是写出槐乡孩子们摘槐米满载而归高兴的心情,更多的是写出了他们爱学习,又能上学了的期盼。” 
  我一愣,幸亏是老教师,我很老练地反问:“你的观点有新意!不过你的理由呢?” 
  “课文第二段说‘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从这里看出他们上学的学费都是用槐米换来的钱凑起来的。满载而归,说明摘的槐米多,换的钱也多,学费就凑的越快,上学的愿望就能实现。书上还说槐乡的孩子在那么热的天气,背着干粮,连中午都不回家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就是为了上学的学费吗?就是因为爱学习,他们才不怕苦,不怕累,勤劳懂事。” 
  说的多好,大家都点着头,似乎被他说服了。我看时机到了,趁机一问:“那书上说的‘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槐乡的孩子会做什么样甜蜜的梦呢?”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是梦见又采到很多槐米;有的说槐乡的孩子用槐米换到了钱,数钱数得笑出声来了;有的说槐乡的孩子梦见背着书包来到学校…… 
  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以“我和槐乡的孩子”作比较为题,展开全班交流。真可谓“一时激起千层浪”,孩子争先恐后有的说要与槐乡的孩子一样爱劳动、爱学习;有的说从槐乡的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这一切,根本就是自己原先在备课中没想到的,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上,教师要是能运用自己的机智,善搭桥,巧引导,咱们课堂将会是另一种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