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纱厂路小学 索文英
如果工作着是愉快的,那么人生就是美丽的。今天的语文课让我兴奋不已,因为我的课堂上有那么多“没想到”。
和往常一样,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准备讲第6课《小摄影师》。《小摄影师》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一上课,我指着挂图问学生:“图上的两个人是谁?”紧接着,我介绍了伟人高尔基。我要检查一下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你觉得这篇文章中赞扬了谁?”(很明显,是赞扬高尔基的,因为本单元就是以名人为专题的,况且教学用书上清楚地强调选编课文的目的是“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
“小摄影师!”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
真出乎意料,我不动声色,想听听他们的理由。哗得一下,举起一片小手。
“小摄影师聪明,他能想到扔给高尔基一个纸团的好注意。”
“小摄影师尊敬长辈,他见到人还鞠躬呢!”
“小摄影师爱班级体,他是为了班里的墙报才来找高尔基的。
……
理由充分!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洋溢着自信的小脸,我知道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他们全然不知道老师对答案有异议。
于是我开始引导:“孩子们。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下课文,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是好吗?”于是我“极富感情”地读了一遍,孩子们还报我以热烈的掌声。
“你们说,课文赞扬了谁呀?”
“小摄影师!”孩子们依然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我想,不能再“启发”了,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认识世界,有自己的内心感受,而编者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我是教者,我的任务是沟通编者和读者的。我干脆把编者的意图直接告诉孩子得了。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然后让学生打到第二单元的导读部分,告诉学生,编者的意图是要歌颂伟人高尔基。学生一听老师居然把他们的观点和编者相提并论,一个个倍受鼓舞,士气高昂。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问题也跟着多起来。
“老师,‘吩咐’本来是口头命令,这个小摄影师为什么还命令高尔基?”
“老师,摆弄了‘很久很久’,是多长时间呀?”
“老师,高尔基为什么不见杂志社的记者?”
“我的天!”这正是我需要的问题。我赶紧抓住契机,以点带面,渗透主题。就这样,在紧张兴奋的气氛中,我把课文理解这个大任务轻松地完成了。
“老师,既然是歌颂伟人高尔基,为什么不把题目改成‘高尔基’呢?”──乖乖,好厉害的学生!
下课铃响了,我感觉自己好开心,因为今天学生“把我备的课全打乱了”。
中国语文网
http://www.chinesec.net/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