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精彩无处不在——执教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有感

精彩无处不在——执教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有感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作者:戴爱萍    文章来源:《河北教育》

            

    课前曾多次翻阅五册二单元,曾反复琢磨该怎样去上好这一系列讲名人与普通孩子的故事型课文,也曾把教学环节设计得很细。但一直不曾找到自己感觉最合适、最顺手的教学方式。临上课前,我最终决定放开,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信任传递给我的学生。

    我的选择没有错,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庆幸自己的决定;课堂上学生进入阅读情境的那种感觉,让我激动不已;课堂上学生那一声声:“老师,我认为……”让我感受到学生思维的跳跃与灵动;那童心飞扬的课堂,让我感觉到语文课精彩无处不在!

    (一)插上翅膀,让心灵自由飞翔

    在初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了高尔基的名人形象后,我随即抛出一个问题:小男孩为什么要扔纸团?(问题猜测、想象的空间很大,学生跃跃欲试)

    生:因为他只是个小男孩,而高尔基是个大名人,一般情况下是见不到高尔基的,他想只有通过扔纸团碰碰运气,也许能见到高尔基。

    (这是比较普通,也是我预设之中的答案)

    师:是呀!小男孩可能只想试试运气!

    生:戴老师,我从你发来的材料中知道,高尔基是个世界闻名的大作家,作家每天都写很多很多的文章,要想很多很多的事,他会很忙很忙的。他才没时间去见人呢!

    (即时感想:这让我一惊,孩子竟能把视角留意到高尔基的具体生活中。足以证明,此刻的学生已经如此切身地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令我兴备不已。)

    师:是呀!高尔基是个名人,是个世界闻名的大作家,他缺少的是时间呀!

    生:老师,这个小男孩只是个小孩,谁也不认识他,他走到高尔基家的门口,门卫肯定会说:“走开,走开,你这小孩,别捣乱了。”

    (即时感想:此刻,同学们已经完全找到打开思维的钥匙,他们正朝着不同的方向思考着自己的问题。)

    师:要让这样的大名人去见一个小孩子,不可能。还有很多大记者在门口等着采访呢!

    生:老师,他肯定在扔纸团前也去过高尔基的家,也试过让门卫把他放进去,门卫肯定都说不行。所以他才想出这种办法。

    生:老师,我认为小男孩肯定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想出来的。因为,我们一般去给别人拍照,别人都很高兴的。

    (即时感想:是呀!是呀!同学们理解得多好呀!他们是那样真切地在体会、在感悟文中小男孩的心情,小男孩那种想见名人的迫切愿望,那种对名人的崇拜!体会是如此深刻。课上到这儿,我欣喜得不知该说些什么,我能感觉到学生的智慧在催发,情感在撞击,视野在敞亮,精彩在生成!)

    (二)童心飞翔的天空

    课上到这儿,孩子们个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争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一个活跃分子出现了,他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课文有些不合理,你看,这幅图的窗外是蔚蓝蔚蓝的天空,能看到这样蓝的天空,那肯定是在二三楼,那么高,纸团扔得进去吗?”

    (即时感想:于是,学生纷纷去关注课文插图,也都来了兴趣。我更是一惊,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之外,但我转而一想,孩子要不是设身处地替小男孩着想,又怎么会关注到这一点呢?于是我也来了兴趣,我期待着!)

    生:老师,高尔基是这么有名的人,人人都想见他,一般人还见不到他呢!那他楼下的保安肯定管得很严,这个小男孩在门口扔纸团,那有多难呀!

    生:老师,说不定小男孩在这之前扔了很多遍,今天终于成功了。

    生:老师,我觉得这小男孩的办法还不够好。因为,如果高尔基看到纸团,不看就扔了,那不是就没机会了,他应该折成一个飞机飞进去,会更好。

    (即时感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言未发,而学生却积极地参与着,那一颗颗童心是那样的自由,又是那样充满生机。且不说学生的这一理解是否到位,但学生那种替小男孩想办法、设身处地地为小男孩着急、担忧的心情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这也为理解小男孩得到机会后却发现自己没胶卷时那种绝望、伤心、失望的心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是呀:很多时候,老师总是非常着急,总是抢在学生的前边,把自己的理解(也许不是完全正确的,或者不是很全面的)告诉给孩子。这样的时候多了,孩子便有了等待、依赖的习惯。本来很愿意发言的学生,失去了发言的机会;本来善于思考的学生,思维有了惰性;本来很活跃的学生,逐渐变得沉默起来;本来很热烈的课堂,走向一片沉闷。我想:此刻孩子是活跃的,课堂是热烈的,生成是精彩的……)

    (三)无法预约的精彩

    就这样,惊喜一次又一次在我身边绽放。在第二课时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高尔基和小男孩那一段。坦白说:当初,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是把教案中的步骤完成就行。可是,当我一布置完任务,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孩子们异常兴奋。他们无不积极参与,很快他们就分好了工,很激动地投入到了角色的表演中去了。之间,我曾试图让学生静下来,想帮助他们分工,但看到他们认真、兴奋的样子,我放弃了。他们一个个开始动脑、动手、动脚,纷纷表演开了。

    他们把课文中的高尔基、小男孩表演得惟妙惟肖。特别是谢君渊等几个小组,尤其突出。起先,只见君渊静静地坐在窗边(正巧他的位置也在窗边),悠闲地打开语文书,一本正经地看了起来。期间,他把高尔基那种名人的气质、名人的眼神、名人的表情以及对小男孩的关心演绎得活灵活现。另一个小朋友则把小男孩拍照时的那股认真劲、那种一心想为班级做点事、以及发现自己没有胶卷后那种焦急、绝望的心情扮演得到位极了。

    (即时感想:我简直不敢相信平日爱动、爱闹、脏兮兮的君渊竟能如此投入,竟能演得如此到位,我打心眼对他刮目相看。那一刻,我真的在责怪自己,竟然没有孩子来得深刻。心中,也不禁在沉思:如果学生不喜欢;如果学生不仔细研究课文内容;如果学生不把课文内容转化为他自己的语言、动作,那他们又怎么会有如此到位而精彩的表演呢?这样的精彩,这样的生成是我根本不曾预料到的。

    平日里,我总在埋怨这个孩子不听话、不好管、不认真,却不曾想过孩子也会认真,也想认真,只是我们老师提供的内容抑或是提供想象的空间太窄、太小、或太成人化了,让他们没有兴趣、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去生成我们想要的。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至少是大部分的学生,他们的智慧在催发,情感在撞击,眼界在敞亮,这是多么真实、多么可贵的生成性资源啊!由此,“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砰然心动”的感觉在课堂中孕育成长。)

    (四)水到而渠成曲径而通幽

    学生们已经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已经完全经历着男孩的经历,感受着高尔基的感受。这时,一个学生举起高高的小手,认真地说:老师,我觉得高尔基还不够关心小男孩,你想想,当小男孩发现自己胶卷没带,伤心地坐到了地上,然后他站起来跑时,高尔基是大人,应该能马上拉住小男孩的,就算拉不住,高尔基应该站在窗口叫保安或秘书把小男孩拉住的,可高尔基没有拉呀。

    (天!又是一个“炸弹”,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已经不在我的控制之内,还没等我开口,又一个学生发言了。)

    生:老师,我觉得不是的,我想当时高尔基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孩子就跑了。事情发生得太突然。

    (经过片刻思考后,我决定不再对孩子的那个问题进行探讨,我知道我未必会处理好。于是,我趁这个机会,话锋一转,)

    师:不管是怎么回事,总之,孩子是失望地回去了。

    生:老师,我要让小男孩拍成照片。

    生:老师,我要让小男孩重新鼓起勇气再去找高尔基。

    生:老师,我让高尔基的秘书去把小男孩找回来。

    师:那好吧,咱们也来当一回作者,请接着往下写。

    生:好……

    (即时感想:有了如此的基础,有了如此的体会,孩子们对小男孩的命运越发关心、越发在意,更是深切地体会到高尔基的担心。为这个故事来一个续写正是孩子此时此刻最希望的……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丝毫没有为难的样子。

    且不说这样的处理就一定对,但也正是孩子如此认真地“钻牛角尖”,如此设身处地地为小男孩着想、为小男孩担忧,如此深入地体会、感悟,才使得孩子和作者的心在一步步接近、孩子与小男孩的心在一步步靠近,才使得教学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精彩。)

    教学手记:

    短短的两堂课很快就结束了,但我却难以平静,感触很多:

    1.学会“牵手”。

    语文课堂无论怎样改革,我们都不要忘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再通俗些的理解就是,我们身为教师,首先,要牵着学生的手,走好学生的路。一路上,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而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到家了没有,而这种感悟是靠教师在“引领”的过程中,在学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教师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问题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在表演中感悟,从而使学生感悟的灵魂——丰富的视像流动不息、叠加延伸,语言在脑中不断内化。感悟丰富了,于是,我们的手、学生的手,也就暖和起来了。

2.懂得“放手”。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习得了学习方法后,我想,教师应该懂得放手让学生去读,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感悟。也许在放手的过程中学生会制造出许多“想不到”,让老师措手不及。但实践证明,往往那些新奇问题或有独到见解的精彩就在放手中生成。在“放手”中,让师生共同感受课堂的自由、快乐、充实与美好。这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放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份很单薄的知识行囊。

    在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上课不仅是传道授业,通过教会学生走路,让学生自己学会飞翔,更是教师与学生分享成长的快乐,分享童心童趣的生命活动。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成为美与和谐的向导,爱与感悟的舞台。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annianji_488_19399.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