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窗外 ]
教学孔子拜师一文,在初读文本的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古人有名有字真有意思。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不同场合对人物名、字的不同称呼,让学生来感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一上课,在让学生初读的过程中,也正是如我预设中的一样,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古代人怎么有那么多的名字啊?”
于是我顺势引导:“课文中哪里是对孔子的称呼,哪里是对老子的称呼?”
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纷纷去阅读文本。
“老师,文章有一处是称呼孔子为孔丘,有一处称孔子为仲尼。”
“文章称老子为老聃,我知道老子还有一名为老耳。”
“再细细读文本看看不同的称呼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叫的?”
“老师孔丘是孔子对自己的称呼,而仲尼是老子对孔子的称呼。”
“你有一双慧眼,你也是一位爱观察的好孩子。”
“老师刚才的交流中我知道了,古人对自己谦虚的称呼是称名的,而你对别人的尊称应该是称字的。”
老师当场送给这个孩子掌声“了不起的发现,了不起的思考!”
“古时候的人都有名有字刚才这位同学的解释是正确的。中国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我们是文化传承的后人,让我们把这古老的礼仪一直继承下去。”
......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