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盘古开天地》教学札记

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盘古开天地》教学札记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张祖庆 310011
      《盘古开天地》(人教社试验课本六年制5册)是个神话故事。这类文章因为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着魅力。教学中,教师往往着力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而忽视了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关注。第一次教这课书的时候,我就犯了这个通病。请看教学片段一: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产生了奇妙的变化。请看大屏幕——
      投影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老师读上半句,请大家注意听,留意老师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等会儿你读的时候,把下半句和上半句相对应的词语也强调一下。(师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齐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将相应词语强调了一下)
          师: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一生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全体女同学,你们就是“轻而清的东西”,你们读!
          生:(女生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师:男孩子,你们就是重而浊的东西。你们读下半句。
          生(男生齐)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男同学,你们就是轻而清的东西,一起读。
          生:(男生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师:女同学——
          生:(女生齐)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备课时,我注意到“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是对偶句,语言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因此,在第一个教学片段中,我有意识地试图通过反复朗读,让孩子们体会其妙处。但是这种体会,仅仅停留在读这个层面上,还没有对语言规律作适度的点拨。这对语言敏感度还不高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显然是很不够的。语文学习,内容理解是一个层面,语言形式的研究又是一个层面。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像王晓春老师说的“爬一遍课文”,显然没有充分发挥“例子”的功能。第二次备课的时候,我又一次捧起课文细细地读起来。通过读,我充分感受了对偶句的节奏美和对称美。更加让我欣喜的是,我发现了课文中写“变化慢”、“时间长”的词语,一共有四处:
      第一处: 天和地渐渐分开了。
       第二、三处: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第四处: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才逐渐成形。
      “渐渐”、“缓缓”、“慢慢”、“逐渐”,都表示速度慢,时间长。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天地形成时间之漫长,盘古开天辟地之艰辛,都蕴含其中。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非常注意用词的细微的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丰富了表达形式。这一语言现象的发现,让我甚为兴奋。第二次教学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细品析上述语言现象,教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教学片段二:
      
      生:(齐)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形成了,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同学们我们来看:
      
      投影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师:老师读上半句,请大家注意听。老师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等下你读的时候,把下半句的相应的词语也强调一下。(师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指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将“重  浊  下降  地”等词语读重音)。  
      
      (和第一个教学片段流程相同的部分,此处从略)
      
      师:同学们,这句话啊,我们越读越有味道!为什么读起来特别有味道呢?请你再仔细读读,发现了什么吗?
      生:老师,我发现上下半句话字数是相等的。
      师: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生:我发现上下两个半句有很多的反义词?(师插:你说说都有哪些?)清对浊、轻对重、上升对下降,天对地。
      师:恩,真好!老师读上排的词语,你们读下排与它们相反或相对应的词语。
      (师生合作对句)
      清----浊   轻——重   上升----下降    天----地
      
      师: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语放在上下半句里,读起来特别的有味道。来,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有滋有味地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其实,这句话中,还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大家发现了吗?
      生:缓缓和慢慢。
      师:这两个词语什么意思?
      生: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
      师:缓缓和慢慢既然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那么能不能将句子这样改: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缓缓下降,变成了地。
      你觉得这样改好吗?
      生:不好!感觉读起来重复了!
      师:是啊,重复了,读起来感觉就不好了。其实啊,在这篇课文里,表示慢的词语还有,请大家到课文里找找。
      (生默读找词语)。
      生:我找到了一处:在第二段里有“天和地‘渐渐’分开了!”这里有个‘渐渐’。
      生:我还找到了另一句,“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才‘逐渐’成形。”这里有个“逐渐”也表示速度慢、时间长。
      师:大家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到屏幕上(教师把带有表示“慢慢”意思的全部语句子打在屏幕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写文章很注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生:我还感觉到天地分开真的很不容易。盘古很艰辛!
      生:我感觉到天地形成的时间太漫长了。
      生:天地形成需要那么长时间,我真担心盘古会不会累倒!
      师:是啊,大家感受得真好,这些感受我们都是从文字中来的,你看,学语文可真有意思啊。
      
      相比于第一个教学片段,这次所呈现的教学过程,就显得丰满多了。教学中,因为注意了挖掘独特的语言现象,采用了反复朗读、对比品析、前后勾连等策略,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都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到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
      
      这一教学片段,带给我两点启示:
      第一,一个语文教师,要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借用罗丹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语文课本中不缺少训练的点,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训练点的眼睛。”课本中,藏着大量的语言现象,这些语言现象如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要靠语文老师扒开杂草,用心找寻。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善于细读课文,在对课文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寻找属于“这一课”的独特的语言现象,然后将这些语言现象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引领学生“到课文中走个来回”。
          
      进而,我想到,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并以自己的敏锐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个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发现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第二,一个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汉语这一无垠的大海中,浪花点点,贝壳多多。语文老师,要领着孩子们畅游大海,感受游泳的乐趣;要带着孩子们漫步海滩,拾起美丽的贝壳。教师发现琳琅满目的贝壳,然后捡起来交给孩子们细细欣赏,是一种策略;教师只将孩子们带到海滩,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欣赏美丽无比的贝壳,这又是另一种策略。在第二个教学片段中,我所采用的就是第二条策略。教学中,我领着孩子们反复朗读,让他们读得有滋有味;在反复读的基础上,孩子们很自然地领略并发现了对偶句的魅力;尔后的词语品析,孩子们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和洞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汉语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就像干国祥老师所说的,“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曾经是一次伟大的创造,都算得上是人类的一个小小奇迹”。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往往热衷于引导孩子走进故事,却很少带着孩子们走出来,透过纷繁的词汇,去研究词汇本身的魅力,进而感悟汉字的“伟大”。这如何让孩子们感悟“伟大”?不是靠教师激情澎湃的演讲,更不是靠一次次单调枯燥的练习。而是师生一起“要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必定如一个优秀的导游,将游客(学生)带至风景点(文本),然后让他们静静地欣赏,让他们自己去领略风景(文字)的妙处,获得默然心动的启悟。
      语文老师,要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
      语文老师,更要指点学生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annianji_488_19098.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