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六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一、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二、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 
  1、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2、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3、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4、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⑴ 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⑵ 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1、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