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海珍 文章来源:新港小学
教材分析: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学或互助掌握生字、新词、好句。
2、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
3、将《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行互换,变成《铁罐和陶罐》。
4、编写一则寓言故事,进一步掌握寓言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流程:
一、解读文本,调动参与
请学生们自己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自己查工具书或与他人讨论研究解决。要求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
同学间交流: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 谈体会:
(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出语气理解“奚落”一词,指导学生掌握“懦弱”一词的音、形、义,区分“懦”与“儒”这两个形近字。)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对话(打出投影)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在指导这段对话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全课如何读,举一反三,读好全篇。
二、演出寓言,体会情感
1. 请同学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寓言剧,人人参与,当堂练习。关键是要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代替课文中的对话,不要死记硬背课文的原话,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和情节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2.练习之后,推举一至二组到台前表演,用不同的头饰区分人物。学生表演生动有趣,会进一步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信趣,同时也是对课文语言的吸收、内化、积累和运用的过程。
三、揭示寓意,改写寓言。
1、引导学生领悟这则寓言的寓意,学生理解的侧重点可以不同。
2、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光洁、朴素、美观,但它确实易碎,不结实,这一点铁罐说的也是实情。大家讨论一下:陶罐和铁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优点 缺点
陶罐 美观 易碎
铁罐 坚固 丑陋
师生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题目改为《铁罐和陶罐》。
学生分组边议边改,集体创造,大意如下:
陶罐很骄傲,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铁罐子,你敢和我比美吗?”铁罐回答:“人们用我们盛东西,并不是让我们比美的。”“丑陋的东西,就知道你不敢和我比美......”
一天,突然发生了大地震,陶罐被摔得粉身碎骨,而铁罐却安然无恙。人们掘出铁罐,却找不到陶罐了......
四、创编寓言,寄托寓意。
1、请同学们根据 创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用一个故事把这个道理寄托在其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2、学生各自开始创编,请每位同学介绍自己编写的寓言的题目,学生从各个角度编写,如:
《大海和小溪》,《垃圾桶和垃圾堆》,《墨水和钢笔》,《红花、绿叶的故事》,《大树和小草》,《黑猫和白猫》,……
3、选择其中的一两篇,由作者诵读,全班同学共同帮助修改,使之成为一篇优秀的习作,其他同学也对各自的寓言进行修改加工。
反思:
注重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有具体可测的知识能力目标,不使其空泛和随意;更关心过程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对话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对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这节课,老师扎扎实实地引学生读书,毫不放松地进行语言训练, 课上呈现出师生心灵相通,情感互动, 所以,在扎实朗读的基础上,学生的表达理由充分,有的说:我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骄傲。根据是,课文写“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还常常奚落它”。陶罐则不是这样,它不但态度谦和,而且不和铁罐一般见识,避免矛盾激化,不和它争吵。有的说:陶罐不但谦虚,而且善良。你看,当人们把陶罐从土里挖掘出来,它立刻就说:“我的铁罐兄弟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陶罐不计前嫌,豁达大度,我很喜欢它。有的说: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从这里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是“懦弱”的东西。 还有的说:我不喜欢铁罐,它不仅骄傲,还很武断。它对陶罐说:“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事实上,后来粉身碎骨的不是陶罐,而是铁罐,它被完全氧化了。所以看问题武断,绝断化,是不正确的......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候学生的朗读不再只是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了。读写结合,口书并重,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语言的吸纳、积累和运用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学生的作文也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故事叙述上了。
启迪学生感悟的独特性,为学生的创造开辟空间。不必对任何探索都设置一个统一的标准,唯一的答案和划一的方式,教师善于选择或截取一个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去感受、领悟,通过多种手段合成,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吸收、内化、积累和运用的基础上,对寓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他们各抒己见:1、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2、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更不要以自己之长比人之短;3、人们应该胸怀宽广,善良真诚,不要像铁罐那样心胸狭窄,孤高自傲;4、长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短处,像铁罐虽然结实但容易氧化锈蚀,短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长处,像陶罐虽然易碎,但埋在土里多少年也氧化不了......
读写结合,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通过“读演改编”的教学流程,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三个阶梯平台:“读、演”是解读文本,调动参与;“改”是重构文本,激活思路;“编”是超越文本,创新运用。从“解读文本”到“重构文本”实现阅读创新,是带有规律性的发现和凸现,使本设计具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有具体可测的知识能力目标,不使其空泛和随意;更关心过程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对话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对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体现“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的教学风格。“互动、生成、训练,创造”,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体现鲜明的教学特色。师生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这样学习就使自己的思维进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没有被教材所设定的思路限制住,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