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小男孩科利亚五岁时埋下木匣,九岁时去挖,第一次没挖着,第二次挖着了的事情,揭示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道理。课文语言平实,道理深刻,故事性强。我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按以下思路进行教学:<BR>1、 循线悟道,平中见奇<BR>《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语言平实,文章内容上无特别难解之处。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却是非常深刻的,需要读懂、读透课文才能弄明白。教学时,我循着两条线来学习,带领学生先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懂得道理。这两条线是:一条线,按课文内容提供的线索,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学习分段,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这条线的难度不大,能较快结束学习。<BR> 另一条线,是理解课文、懂得道理的关键。这就是循着课后“思考、练习”来学习课文,通过句子的比较,进行语言文字、说话、思维的训练。在这个过程当中,抓住关键,利用电教媒体帮助突破难点。如解决这个问题:“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到匣子,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互为铺垫。我循序渐进,首先解决妈妈挖箱子的问题。我先请学生画出写妈妈挖箱子的句子,再与写妈妈埋箱子的句子进行对比,通过讨论弄清楚了正是因为妈妈埋、挖箱子的做法一致,所以很快找到了箱子。同时,讨论也使学生明白了“如果……就……”这个词语表示假设的情况和结果是一致的。这个学习的过程,难度不是很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解决科利亚挖匣子的问题打下基础。<BR> 科利亚从没挖到匣子到挖到匣子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明白道理的关键,解决这个问题我更注意循序渐进,同时运用电教媒体这个点睛的绝妙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开始的步骤仍然是对比句子。 通过读、议科利亚埋、挖木匣的句子,学生发现,科利亚埋、挖匣子的做法也是一致的,但是却没有挖到匣子。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引导学生顺势解决了“仍然”这个词的含义,然后精读科利亚突然明白过来的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答案找到了,学生都很兴奋,思维也处于活跃的时候,这是一个理解课文的关键时刻。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运用电脑将科利亚在不同时期埋、挖木匣的过程用动画形式直观的演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仔细观看后四人小组讨论:科利亚一开始挖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没想到什么?以此把学生的思想从答案的表面引向答案所蕴涵的哲理。生动的动画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纷纷热烈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经过交流,大家明白了:科利亚一开始只想到四年前的情况,没想到时间变了,自己的年龄、步子也变了,他没有根据变化改变挖匣子的方法,所以找不到匣子。我紧接着再问:后来他为什么又挖着了?学生很自然的回答: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变化,改变了做法,所以他后来就挖着了。至此,学生基本上明白了课文中蕴涵的道理。我再将答案作进一步的小结,用明白、通畅的语言将道理完整地叙述出来,学生的理解也深刻了。有了这些理解,在进行“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这一环节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浅一点的能说出“小时侯的衣服现在不能穿是因为我长大了”这样的事例;深一点的则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到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事。这样,沿着课后“思考、练习”这条线,恰到好处地进行媒体演示,使学生掌握了字词,拓展了思维,明白了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无论什么事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学生能有这样的理解,电教媒体的运用功不可没。<BR>2、抓住问题,带动全文 <BR>这里的“问题”,指的是课后“思考、练习”。教学时,我以课后“思考、练习”的问题带动全课的学习。因为课后“思考、练习”体现了语文训练的意图,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提示了理解的重点难点,联系读写训练项目,指引了理解课文的总路;后者借理解、积累、运用词、句、段以及朗读、背诵等形式,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他们在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挖东西到埋东西中间经历了多长时间?”实际上是给出了一个前提,即时间发生了变化。回答出这个问题,抓住了“时间变化”这个前提,就迈出了懂得道理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问题:“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到匣子,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则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懂得、理解发展变化的道理。回答出这个问题,找到了科利亚年龄、步子发生变化这个关键,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初步懂得了文中蕴涵的道理。从理解课文内容到懂得蕴含哲理是认识上的一个质的飞跃,这个过程我把电脑引入课堂,再作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因此,整个解决课后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学习全课文的过程。这个过程,融汇了对词、句、段的训练,以及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如学妈妈挖箱子时,学习“如果……就……”的用法,用高兴的语气读妈妈说的话;学科利亚挖木匣时,学习“仍然”、“果然”、“不仅……而且……”等词语的用法,并试着读出科利亚的疑惑、醒悟、兴奋。有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学生的课文也读得有声有色。这样,整个学习过程思中有读,读中渗思,学了课文,懂了道理。<BR> 3、恰当运用多媒体。 <BR>以上两部分内容中,我都提到了电教媒体的运用。在《科利亚的木匣》一课中,学生理解的重点是,随着科利亚年龄的变化,他的步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就在这些变化之中 蕴涵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刻道理。因此,这些内容就成为理解全篇课文的关键。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鹏博士教育软件中的相关内容——动画演示。这个演示过程放在学完第12自然段之后,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拓展思考范围。整个演示过程生动的再现了科利亚在不同时期埋、挖木匣的过程,画面中清楚地表现出,由于科利亚年龄的变化,引起了他脚步大小的变化,由此引发他两种不同的做法,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画面的演示对比,加上原有的学习理解,我再相机提问:科利亚一开始挖木匣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没想到什么?为什么科利亚后来又挖到木匣了呢?经过讨论,学生就能较快的弄清其中的道理了。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懂了道理,理解课文就不成为难事了。<BR> 另外,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关键段落进行比较,以读为本,抓住要理解的句子去读、画、想、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如在解决课后题:“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到匣子,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这个问题时,先请学生朗读六、七自然段,画出妈妈挖、埋箱子的句子进行比较、思考,找到答案,用高兴的语气试读妈妈的话;再请学生默读八、九、十自然段,画出科利亚挖、埋匣子的句子,然后思考、有感情朗读。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由于抓住了关键段落进行比较,学生在读、画、想、说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了课文,扩展了思维,掌握住了关键问题的解答, 为懂得课文中的道理打好了基础。<BR>《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我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以课后“思考、练习”为主线,抓住课文特点设计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想、去画、去讨论,并在最关键处运用电脑软件的动画帮助理解,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理解了词句,懂得了道理,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BR>(此文获自治区电教馆、电教研究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语文 课堂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