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也来做只“幸福鸟”——《风筝》教后记
《风筝》描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既写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憧憬。
课文的第二段,描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快乐与幸福,虽然他们做得什么也不像,但他们依然开心,依然快活,并把他们自己做的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课上,为了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文中小伙伴的幸福与开心,我引导孩子先静静地几遍课文,思考:为什么动手做的风筝,做得什么也不像 却还取名叫幸福鸟?思考时要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体验。何威龙是个聪明的男孩,还没等其他同学开始思考,他便抢先回答了:老师,虽然他们做得什么也不像,但那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里面有他们的汗水和心血,有他们的梦想,所以他们很快乐,并叫它幸福鸟,那就代表着他们的幸福。如此充分而完美地回答,我把我的掌声送给了他。得到了我的赞许,何威龙幸福地笑了。他山之玉,可以攻石,靖江山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自己动用做的东西,果实是最香甜的,看到自己的成果,当然会很幸福!别看他年年龄小,见解倒是很深奥的!一番讨论之后,大家都对文中小伙伴的感受有了认同,于是我让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读出他们的开心与幸福。
文章处理到这,好像应该结束了,可我想文中的小朋友有自己的幸福鸟,我们的学生呢?就不能也体会一下来自内心深处的梦想吗?于是我放弃了原有的任务,让孩子们讨论:假如我们也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做风筝,我们的风筝会叫什么呢?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一翻 思考,班里顿时小手如林:老师,我会给我的风筝取名叫快乐鸟,我做的是一只小燕子,我要它向我一样每天快乐地在空中飞翔!李忠义自豪地说。“不错,这是你的快乐。”“我做的是一只雄鹰,我希望它就像长大的我,能自由自在地落井下石中飞翔,实现我我的梦想,所以我叫他‘我的梦’”.........
听着这一只只不同的幸福鸟,我欣喜若狂,一堂课能让孩子展示自己,憧憬末来,向住梦想,感受幸福,也不失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