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了名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玩出了名堂》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围绕“在科学界,许多伟大的发明往往是在玩耍中产生的”这一主题,告诉学生列文虎克在玩中不断思考,积极探索发明了显微镜,并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这一事例。让孩子们明确只要拥有求知与渴望,善于观察和思考,其实玩耍也能玩出名堂。
案例:
一、谈话导入
1、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
3、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课件出示这句话,请学生读)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读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⑴ 什么是“名堂”?
⑵ 谁玩出了名堂?
⑶ 他玩的是什么?
⑷ 怎么玩的?
⑸ 他玩出什么名堂?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⑴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多音字多读几遍。
⑵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而此时,有一个学生正在玩他新买来的文具盒。我走过去,问他读会了没有。他回答:“玩耍也能玩出名堂,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如果这时候停下来对那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不但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而且令这些抱有同样观点的学生找不到自己正确的立场,对文本或对教师产生怀疑情绪。但他这种错误的想法必须给予纠正,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本价值观。于是我这样做:)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玩中玩出了大名堂。我们有位同学认为:玩耍也能玩出名堂,不用读书了。所以,老师要来考考那些“玩出名堂”的人。
(也有几个学生大胆举手,但生字却不能正确读出)
3、质疑,解惑。为什么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而我们在课堂上玩的人却连生 字都不会念呢?列文虎克到底是怎样玩的?
三、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略)
反思:
教学结束,我很高兴自己并没有忽略这次生成教学的机会。同时,它让我也重新思考了文章所包含的深刻蕴意。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极富变化的动态生成的系统。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必须要运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抓住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