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淑菲老师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课
据陈淑菲说,这是她从教一年以来的第一堂公开课。她敢于选择这样一篇文章作为
自己公开课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诗歌语言凝炼、意
蕴含蓄,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在教学中,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
学生的阅读感悟的泥沼,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又不能感受诗歌的意境。她
的这种勇于探索,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诗的作者抓住秋天里特有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从秋天的这些
音响中,我们可以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语言精练优美,富有
韵味。
陈淑菲老师首先通过配乐朗读,带领学生去感受秋天景象的优美。这一点,我觉
得淑菲老师做得非常成功,那优美的音乐,再加上老师优美的朗读,学生不知不觉进
入到迷人秋境当中。我记得有个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我要睡着了,其实他的意
思应该是“我陶醉在迷人的秋色中了”,只是他不善于表达而已。说真的,美丽的音
乐,美丽的朗读,美丽的秋色,我也想再听一次。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可见,读和写是相
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读写结合,要使教师教得容易,学生学得高兴,关键
在于对读写结合“点”的挖掘。“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
容而定。这一篇课文的第一、二节,结构相同,句式比较简单,都是以“听听,秋的
声音”开头,接着写“谁怎么样”,然后是一个象声词,最后是一个想像句。虽然句
式简单,但是从“道别的话音”、“告别的歌韵”,我们不难感受当中蕴含的浓浓的
秋情。淑菲老师抓住这两节内容让学生进行仿写,难度适中,在读写结合点上找得非
常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的最后
,淑菲老师引入课外学习资源《秋是一首诗》, 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
主题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这就是“以拓展求发展”,也只
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实践了新课标提出的构建“大语文观”的
思想。
思考:
一、诗歌教学应该要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无非是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或者诗人的情感,人生观,世界观。就这首诗而言,我认为是诗歌所描写的秋天的景
象。从课堂上来看,我感觉学生对秋天的景象的感受还是不够的。
二,在仿写时,因为开头两句是“听听,秋的声音”,这就表示接下来所描写的声音
应该是秋天所特有的。当学生在讲“小狗的叫声”时,我们应该给予引导,因为小狗
的叫声不是秋天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