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饮湖上初晴后雨》
支持
作者:牛志刚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同学们的表现让我满怀惊喜,兴奋不已。
首先我请同学说说学习一首诗的方法。张雨谈的最好,过程完整,方法得当:先要扫清文字障碍,读熟课文,然后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理解到什么程度,再把不懂的画下来,然后看注释,自己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后学完了,再看哪些语句写得好,画下来,抄一抄,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积累语言。王超说,我想给张雨补充一点,除了她讲的那些以外,还应该在学完以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学完这首诗以后自己的收获。听了同学们讲的我又谈了我的方法:学一首诗,先要弄懂每个字的意思,再弄懂每句诗的意思,最后再弄懂整首诗的意思。只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不一定弄懂整句诗的意思,还需要把每个字的意思串起来、连起来。这个串、连,并不是把它们排列起来,而需要你通过思考、联想和想象把它条理、整合起来。弄懂了整首诗的意思,还要体会它的感情、揣摩它的写法、领悟它的意境。
就拿诗的题目来说吧。饮,什么意思?饮酒。湖上,哪个湖上?这就要联系整首诗,我们知道了是西湖。初晴后雨,什么意思?原来是晴天,后来又下雨了。连起来怎讲?王雅楠想了一会,说:我明白了,作者在西湖的船上和朋友饮酒聊天,刚开始是晴天,后来又下雨了。看到西子湖畔初晴后雨的这种变化,作者触景生情、心有所动,写下了这首诗。那么大家猜猜这首诗作者会写些什么呢?预习过的同学自信地说:还能写什么,西湖晴天和下雨时候的景色呗!诗中哪一句写西湖晴天时的美景?第一句。景色怎样?水光潋滟。王雅楠讲的好:看到这句诗,我想到我爸爸带我去小北湖的情景,太阳光照射在水面上,就像苏轼写的一样,水光潋滟,就像注释上说的那样,波光粼粼。我说,王雅楠同学会学习了,懂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而且还知道去参考注释了。对,学习就应该这样。第一句弄懂了,我又问:西湖雨天的景色又怎样呢?山色空蒙。不管是晴天的水光潋滟,还是雨天的山色空蒙,西湖给人的感觉都是美的。这首诗里,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感受?同学们齐答:淡妆浓抹总相宜。张雨干脆坐在座位上直接解释说:晴天就像是淡妆,雨天就像是浓抹,西湖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不管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很美,所以才说“总相宜”嘛!这首诗就这样被轻松理解了。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来一首诗就是一个整体。这首诗就是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一下将没有生命和情感的西湖写活了。诗中不是说了么,欲把西湖比西子。西子是谁?就是西施,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
诗的意思弄懂了,再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站在那么美的西子湖畔,你会萌生怎样的情感?有的同学说,感觉自己到了仙境一般,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有的说,我想到那里去看一看;有的说,我很喜欢,想住在那儿<[--]><[--]><[--]>我启发说:这里只是表达对西湖的喜爱吗?学生说,不,还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我问:还有么?生活。我接着讲:更进一步说,还有对人生的热爱。有这么可爱的美景,有这么美的一个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呢?到这里,这首诗又激发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让我们换个角度再看这首诗,苏轼对西湖美景的抒写何尝不是对人生的一种感叹?谁的人生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没有云起浪涌。人生当中有水光潋滟的时候,也有山色空蒙的时候,因为我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我们因此都能用积极地态度对待它。学生听了我的这番话,明显受到了激发。王雅楠说,我上三年级时,学习不好,经常挨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当时都有想死的味道,现在,我不那么想了,生活那么好,为那样的事去死不值得,我要好好活着。当孩子说出这番话时,我真有点激动。这不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渗透吗?王超说:王雅楠刚才说的启发了我,人在生活中既可能受到鼓励表扬,也会遇到批评和挫折,这都没什么,都可以帮助我们进步,正像牛老师以前说的那样,表扬是从正面鼓励我们,批评就是从反面帮助我们。我真是激动:学生不仅学会了自我教育而且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了。这不是生活态度的转变吗?有了这样积极乐观地态度,生活中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王雅楠说,牛老师,听了刚才讲的,我感觉世界真是一个整体,整个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我说:对,我们学习一首诗,学习一篇课文并不是和我们没有关系,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张雨似有所感,站起来说:我忽然想到了牛老师以前给我们讲过的,学会一个词,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弄懂一句话,就像打开了一扇门;读懂一篇文章,就像走进了一个新世界。以前,我们并不了解西湖,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认识了西湖而且对人生也有了新的感悟。你说,做老师的看到同学们这样的表现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呢?
我还想把同学们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启发说:虽然我们没有到过西湖,但是通过苏轼的诗,我们可以了解认识西湖。诗人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通过他的诗我们也好像观察、感受、体验到了,这就是诗的价值所在、诗人的价值所在。我们没有到过西湖,这是一种局限,通过诗人写的诗,我们突破了这种局限。人生短暂,这也是一种局限。也就是说,人生是有限的。我们怎样突破人生的这种有限性呢?文学。文学能让我们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瞬间走向永恒。通过文学,我们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可以感受不同的心灵,可以领悟不同的人生。王超听了我的一番感慨,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牛老师,苏轼写出了自己眼中的西湖,如果我们到西湖去,也应该写出我们自己眼中的西湖,也让别人感受一下我们眼中的西湖。听了王超的话,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吗?一堂课下来,能有这样的发现、这样的感悟、这样的收获,怎能不让人激动万分、悠然神往、留恋忘返、满怀惊喜呢?
牛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