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匆匆》之感悟一二
文/福雷
《匆匆》是朱自清的名篇,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时光之易逝,时光之匆匆,从而让我们感觉到时光之可贵,感慨珍惜时光之重要,不可让生命“白白走一遭”。教者教学之智慧随处可见,略拾几点以记之:
一、导入扣题,轻轻切入,不露痕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何意?从中国传统古语导入,正暗合本文主旨:时光匆匆,须珍惜时光呀!从少壮到老大,从不努力到徒伤悲,其间就是利用时间,有所作为的过程,抓得紧用得好则有作为,否则只好“徒伤悲”了。借古语解今文,以熟句释新章,无须再述《匆匆》主题、内涵了。这对于理解《匆匆》这篇对小学生来说语言较为枯涩的文章是有帮助的。
二、诗行呈现,耳目一新,自造佳境。
妙在呈现方式的变化,一篇《匆匆》的散文竟成一首诗,一句句变成一行行,想必是朱子看后也会翘首称赞的。且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像针尖上一滴水
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想,这样的处理的好处至少有三,一是易于营造诗的意境,寻觅作者情感的行踪;二是易于品味文本内涵,理解作者深刻的思想,用诗行呈现,每一句每一行都成为一个感知单元,其间深厚而细腻的情感逐行凸显在学生的视野中,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多层次的感悟。三是易于诵读,句间停顿,行气意味尽在断句之后的诗行中自然体悟,即使不多指导也会兴味十足,提顿相谐。
三、提供句式,巧设铺垫,语言训练。
教者为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找寻时光之易逝的体验,设计一句式颇有效果。“ 的时候,时光从 过去。”学生答案各不相同:当我们踢球的时候,时间从我们的脚下溜走。当我们下棋的时候,时光从我们指间逃走。…..如此,既训练了语言,学习的句式,又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生活中处处都有时光的流逝,只有抓紧时间,才会抓住时间的尾巴,不让时光荒废。
四、主题拓展,引用格言,升华导行。
结尾处借用保尔. 柯察金之格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学习《匆匆》,不仅仅是感受时光之易逝,时光之匆匆,更要引导学生珍惜时光,让生命的过程有意义,有价值。怎样才算有意义,有价值呢,保尔作出了回答。再进一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格言”,指导自己的人生。至此, 《匆匆》导行之目标初步达成。
若此课给学生空间再大一些,效果会更好。
建议首先整体感知,明确主旨:时光匆匆,珍惜时光。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这个能力的;
接着自读文本,品词析句,让学生为自己的理解在文本中找到支持的依据。结合相关的重点词句反复品味,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填补思维的空白点,引发感悟的生成点,激发思想的生长点,激起情感的兴奋点。
然后再度走入文本,深入思考,在教师的引领下作个性化解读。紧紧抓住一个“泪”――“头涔涔而泪潸潸”、一个叹――“叹息”、一个思――“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呀!”
最后再进文本,再读再思,注读写下阅读的体验和思考的成果。
没有空间何谈个性化阅读,没有个性化阅读,何谈阅读期待,阅读体验,阅读兴趣,阅读效果?在高年级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在教师积极关注与引导下的学生学习空间的释放与营造,这是学生真实而有效的阅读的前提,也是生命享受阅读的土壤。
转载http://tljy.tledu.cn/Oblog/more.asp?name=wuful&id=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