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课例
任继平
《凡卡》一文是人教版五年制第九册中的一篇传统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一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增加人生阅历,激励他们从小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还应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本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巧设疑问引导理清文章思路;以朗读指导为主,按文章中 信的内容、插叙的内容、作者的叙述内容 三部分品读课文:
读凡卡信的内容——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了解一个九岁孤儿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
读插叙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了解凡卡的内心情感,向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
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并通过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把文章内容和社会大背景联系起来,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探索作者契柯夫的其它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的作品特点。
《凡卡》教学过程
一、启发读话:
师:上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写童年的文章,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你自己的童年。
生:美好。
生:精彩。
生:生机勃勃。
生:快乐。
生:五彩缤纷。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很高兴,因为你们的童年是美好的。再用一句话 来形容一下你自己的童年。
生:童年是一条五彩的船,载着我们驶向幸福的人生港湾。
生:童年是美好的,充满了欢乐和亲情、关爱是令人珍惜的。
生:童年可以自由地放飞梦想,寻找自己的生命绿洲。
师:我们每人的童年是充满欢乐、幸福,关爱的。可是100年前有一个孩子,他和你们是同龄人,他的童年却是另一般模样。请读《凡卡》一文,看看小凡卡的童年是怎样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思路:赞美自己的童年,与凡卡对比,衬托凡卡的悲惨童年,激起对凡卡的同情,进而珍惜自己的童年。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文章,通过凡卡给爷爷的一封信,反映了凡卡的悲惨童年生活。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文章只有凡卡的信的内容吗?再读课文,多读几遍,找一找还有什么内容?
生:不光有信的内容,还有凡卡回忆的内容。
生:还有作者叙述的内容。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这篇文章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凡卡信的内容;凡卡在写信时回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我们规范地称它为--插叙的内容;还有作者叙述的内容。
师:再读课文,试一试能不能把凡卡信的内容找出,注意找特点。
生:凡卡信的内容已经被作者用双引号引住,比较容易找到的。
生:3、8、10、11、12、15、17、19自然段是信的内容。
生:1、2、4、7、9、16、18是作者叙述内容。
师:再找一找还有没有叙述的内容?
生:20、21自然段说不准是不是作者叙述的内容。
师:大家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看是不是叙述的内容。
生:是叙述的内容。因为20自然段讲的是凡卡寄信的事情。这不能属于信的内容也不是插叙的内容。
师:分析得有道理。
生:21自然段也是叙述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写的是凡卡写信睡着了,应该说是作者叙述的内容。
师:对,有道理。
师:哪部分是插叙的内容。
生:剩下部分是插叙的内容。4、5、6、13、14自然段。
师:第四自然段到底是插叙还是作者的叙述。大家再读读,仔细分析一下,还有没有新的说法。
生:既可以插叙又是作者的叙述。
师:深入地分析一下。
生:“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的影子;他想象着他爷爷就在眼前。”这句话是作者的叙述。
“---”后面的内容是插叙的内容。因为这段话为我们介绍了凡卡的爷爷是日发略维夫家的守夜人。
师:分析得很准确,读得很认真。
师:通过同学们的认真阅读和分析,掌握了本课在叙述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内容由三部分穿插构成 信的内容 插叙的内容 作者的叙述。
教学思路:引领学生自读课文,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内容由三部分穿插构成:信的内容、作者的叙述、插叙的内容。初步体会作者在写作方面的匠心独运和高潮技艺。
三、品读课文,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师:分别读课文的三部分内容,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生:信的内容反映的是凡卡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生:插叙的内容反映的是凡卡和爷爷在乡村生活的快乐。
生:作者的叙述是把凡卡的成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联系起来,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师:作者叙述的内容作用不止这些,我们暂时放一放。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入手,掌握文章的布局。为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准备。
师:仔细阅读信的内容,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
生:第8自然段有四点表现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1、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在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
师:分析一下。
生:凡卡只有9岁,他还是个孩子,就为别人带孩子。做着不符合他年龄的工作。带孩子是大人的工作,做不好还要挨打。所以,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
生:2、这个星期,老板娘让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师:分析。
生:凡卡不但给人家看孩子,还要做家务,做饭也同样是大人应该做的工作做不好也要挨打。所以,凡卡的生活是悲惨的。
师:你从收拾青鱼一件事,想到做家务,分析得很透彻。
生:3、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到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抄起个家伙就打我。 说明凡卡很孤独,没有朋友。
生:4、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面包;至于菜了啦,茶啦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
生:凡卡不但做成人的工作,而且没有吃的;这很不利于他的身体成长。凡卡的年龄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不好,睡不好,不利于他的身体发育。说明凡卡的生活是悲惨的。
生:我认为凡卡不属于这个城市,在这里他只有劳苦、孤独、没有一点人的权力。他应该想办法让他爷爷带他回去。
师:这四点大家分析得很到位。看看其他自然段有没没有补充。
生:第10自然段也能看出凡卡非常孤独。他在信中提到一些不相关的人,说明他内心孤独到了极点,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亲人。他非常渴望有亲人,有朋友。
师:你们想对凡卡说点什么?对凡卡的老板说点什么?
生:凡卡太可怜了,应该想办法让自己过得好点。
生:我想对凡卡的老板说,你应该对凡卡好一点因为你自己也有孩子。
师:根据你们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了解一个九岁孤儿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凡卡在城里的悲惨的学徒生活。激起对凡卡的同情。
师:同学通过读和分析课文,我们了解到凡卡在城里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孤独的。体会到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那么乡村生活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请读插叙部分,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凡卡在乡村的生活是快乐的,因为有爷爷在,他们可以砍圣诞树,可以举着星星灯走来走去。
生: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凡卡在乡村的生活是贫穷的,没有出路的。
师:有证据吗?
生:首先我认为是因为凡卡的爷爷无力抚养凡卡才把他送到城里做学徒的。
师:分析一下。
生:4自然段为证。
1、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走来走去。
说明爷爷没有固定住处,凡卡越来越大,不能老和爷爷挤在一起。就是爷爷愿意,日发略为夫老爷也不愿意,爷爷会丢失仅有的一份工作
2、爷爷是日发略为夫老爷家的守夜人。他是个瘦小的老头,65岁,老是笑眯眯的眨着眼睛。
守夜人,说明爷爷收入很低;65岁,说明爷爷年纪已高,还不能在家享清闲,不得不去为人家守夜,说明爷爷很穷,而且没有地位。
生:5自然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眯眯着眼睛看那乡村教堂的红亮的窗户。他一定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说明爷爷在乡村里也是不能哪都能去的,对于有些地方,也只能是望望而已,就象凡卡在城里看莫斯科这个大城市一样;爷爷也不属于这个村子。他冻成一团说他也很穷,没有好衣服来避寒。
师:分析得较透彻。还有别的要说明吗?
生:13自然段也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冻了的山林喳喳的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届跟着吭吭咳……
爷爷那么大岁数,冻得吭吭地咳,还得去砍圣诞树。这些细节中,不难看出砍圣诞树实际上是一种挨冷受冻的苦活。这也能说明爷爷很穷,不得不卖老命来工作。
师:可是为什么凡卡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么有趣呢?
生: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正更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
但是,为什么凡卡还是那么强烈地要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我们已经分析到爷爷不可能把他接回乡下。
生:在乡村还有爷爷在,仅有的一点温暖在,但这只一时的。
教学思路: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了解凡卡的内心情感,凄惨中向往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
师: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是运都悲惨的。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耐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起写,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写法叫 对比。同时我们还能够从凡卡含泪带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 衬托 城市生活的悲惨。这是本课在表达方法上又两个重要特点。
教学思路: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激发学生同情凡卡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点明本课的两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对比和衬托。
师:你们认为凡卡的爷爷会收到凡卡的信?读一读课文后几个自然段。
生:不能,因为地址不详。
生:不能,没有贴邮票。
师:这只能是凡卡的一个小小的什么?读20、21自然段。
生:对于凡卡来说,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
师:说的好,凡卡和他的爷爷,以及象他们这样的一批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有的美好生活只是一个梦而已。
师:刚才我们提到作者叙述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在这个地方。通过读文章的后两个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凡卡的美好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它只能是一个梦而已。这本文的另一个表达方式叫---暗示。
师: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师:《凡卡》从文章中读到了在沙俄统治下小凡卡和他的爷爷的悲惨命运。了解了本课独特的构思方式,学习了三种突出的表达方式,使小凡卡活灵活现在我们的眼前。可见契诃夫的功夫是非一般人可比。你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他的作品特点吗?交流一下你查到的资料。
生: 契诃夫,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后来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生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世纪文学的影响。本文反映沙皇时期,无数破产家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幸免。他自己家的小杂货店里两个小学徒,就常受父亲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旧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师:通过交流资料,同学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反映旧俄时代的一个社会现象,不是凡卡和他的爷爷,那个时代有许多破产农民,他们无法生荐,只能只着悲惨的生活。
《凡卡》结构复杂,教学中可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段——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为什么挨打?怎么挨打的?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其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体会。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凡卡给爷爷写的信断断续续,信中出现了许多省略号。在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
拓展练习:
续写《凡卡梦醒之后》
阅读契柯夫的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