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

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6日  字体:

  

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
   文 / 孙晓磊
 
 
 
 
中学的教材里共收录过安徒生的两篇作品,一是《皇帝的新装》,二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前者巧妙的讽喻统治者的虚伪,后者表达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安徒生同志敌我分明,良知灼灼,被老师赞为编外的共产主义者。幼时无知,觉得《皇帝的新装》情节好玩,《卖火柴的小女孩》则无甚趣味。这并非是我缺乏同情心,实在是一个儿童的阶级意识有限。教材做出这样的选择恐怕也是多年的政治气候留下的痕迹,倒是可以理解。其实安徒生一辈子与政治毫无瓜葛,也无明显的政治趋向,及至后来看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作背景,就觉得有点难以理解安徒生的创作目的。
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应日历出版商之约为日历上的几副插图写一个故事,安徒生选择了一个小女孩手拿火柴的那幅。这篇童话第一次便发表在1846年的《丹麦大众历书》上。众所周知,历书的读者就是普通老百姓,而印有插图的那一页通常是节日(说不定那天就是圣诞节),节日时看到这样的悲惨故事岂不是要煞风景,即使安徒生想这样做,书商也不会愿意啊,再说,有这个必要吗?

后来阅读渐丰,便悟得这里边有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

须知安徒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圣经》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是影响。其实不独安徒生,西方儿童文学大都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些甚至是对基督教文化的直接宣扬。《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写到小女孩的死便与基督文化的死亡意识大有牵连。基督教中,人们把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念寄托于神,寄托于超越众生的精神欢愉。死亡是使人从短暂的,有限的,肉体的,罪恶的,不自由的生活转到“精神天国”永恒幸福的转折点。比如在《海的女儿》中,人鱼为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得到上帝的召唤,升入永生的天国,这个结局是基督教的最高境界。同样,《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的身上也体现着基督教的善良,忍耐的观点,所以在故事的结尾她是“和自己的奶奶一起走的,一起到新年的快乐中去”,“她们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地方去了。”小女孩是快乐的,因为她得到了拯救与永生。丹麦的读者是愉悦的,因为他们获得了一种对宗教的寄托和安慰。也就是说西方读者乐于接受的结尾是“她终于和上帝到了一起”,。而中国读者只能接受的是“最后,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感到悲伤。

其实这种文化意识的差异在单纯的文字翻译中是难于传达的,除非写有详尽的文化注释。即使这样,恐怕仍会有阅读的障碍,那就索性不用这一切,让国人去同情好了。

于是,丹麦的安徒生变成了中国的安徒生。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liunianji_491_23111.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