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一文公开课学教设计
:3
[学教设想]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在活动中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间保证。特别是这则故事,用语近似现代文,更可以少讲多读,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学教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去”、“汤”等的解释。
⑵ 掌握2个通假字“为”“知”的理解。
⑶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复述故事。
⑷ 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背诵全文。
2.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懂得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哲理。
3.能力目标:
⑴ 掌握通过诵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 学会用多种方法概括文章内容,培养表达能力。
⑶ 通过思考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言之成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教手段]
多媒体辅助学教
[学教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七年级曾学过《<论语>八则》,可由背诵孔子的语录来导入新课。既温习了以前的内容,牢牢掌握这些名言警句,又使学生不会对新课产生陌生感,更有兴趣学习新课。)
师:在我国古代春秋末期,有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是……?
学生齐答:孔子。
师:孔子说过很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学生一一作答。
参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么孔子是不是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呢?刚好,古代有本哲理寓言集《列子》中有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解题。
屏幕显示课题:“两小儿辩日”。
师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两个小孩辩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师:太阳有什么好辩论的?下面我们来看课文。
三、熟读课文。
1.试读。
⑴ 师:让我们先自己把课文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⑵ 师:好,读过后你感觉如何?
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并提出读书时的疑问。
2.老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难字,屏幕显示出字形、字音。
3.集体朗读全文。
4.学生听范读,听后再自由读一遍,接着再集体读。
四、课文翻译。
1.复述故事。(即翻译)
读了这么多遍,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吧?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呢?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由一个学生复述故事,根据他的复述考察学生对文章翻译的正确程度,以便下面简要翻译全文时有针对性、侧重点。)
2.故事复述完后,让学生提出翻译时遇到的困难,老师即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解释。
屏幕上显示出全文和重点词注释,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口头上进行翻译。然后请二名学生,一读一译交叉进行。
附:(重点词解)
以:认为。 去:距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两个通假字)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五、理解课文。
师:你们翻译的非常好。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难题--填一张表。
(屏幕显示出表格)
填好这张表并不难,但老师的要求比较多,请注意看要求:(屏幕显示出)
① 用原文填写;② 用一个字填写。(口头叙述)
一个表格要求有多种方式填写,所以老师请你们同桌之间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①用原文填写
②用一个字填写
(一表多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合作创新的体现。
六、课外延伸。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如何回答这两个小孩的疑问?
参考:
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日出时,背景是远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
(这个问题点到为止,不宜过多纠缠。)
七、寓意启示。
1.师:这两个小孩根据自己的理由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面对他们的疑问,孔子有办法解决吗?(没有)孔子因为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他就表示“不能决也”。回到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大家说,孔子是不是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呢?(是)从这一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师:孔子这么一个智慧极高、知名度也极高的人,还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这一点对你又有什么启发?
--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
3.师:我们再来看这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一个根据视觉、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得出相反的结论。从这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的结论。看问题要克服片面性,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4.师:虽然这两个小孩因为片面地看问题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那他们有没有值得我们称道的地方?
--肯定他们好学多思,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
八、诵读、背诵。
1.朗读练习。
师:好,下面我们再朗读课文。这次的要求可跟开始不一样了。开始是了解课文内容读,现在课文内容我们已经熟悉了,就要重点练习如何朗读了。现在你们按照朗读的要求,从语气声调、停顿、重读等方面自己进行朗读练习。必要的地方用笔做做标记。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2.规范朗读。
师:好,停一下。大家自己已经读得差不多了。下面请同桌之间就语气、停顿、重读这些问题交流一下意见,互相朗读给对方听,然后老师请人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朗读时都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后老师指名学生说出注意点并示范朗读,其他人评论。
参考:
“我以日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
“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孔子不能决也”,陈述语气。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3.集体标准朗读。
4.背诵表演。
师:好,大家熟悉了文章之后,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展开的?
生:对话。
师:这个故事的特点就是通过两小儿之间的对话来展开的。正好,我们就可以分角色来表演。既然是表演,就应该先把台词背下来。谁见过演员拿着剧本上台的?同时,在演之前,我们还要做回编剧。看屏幕。(屏幕显示出第2-6段的文字)第2段“一儿”的话不是直接引用的,为了表演方便,我们先改成对话。你看该怎么改呢?第6段也是,我们应如何说孔子的话?
参考: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曰:“吾不能决也。”
(此项可训练学生的活用能力。)
师:第一轮,女生扮“一小儿”,男生扮“另一小儿”,老师来旁白。咱们看看哪个“儿”背得最好。
给足时间试背。
背诵后互相评价,除了要准确流畅外,还要从朗读要求上作评价。
师:下面,就要请你们进行个别表演了。还要上台来,这就不光是语言上要演,表情上还要配合,做好还要加上相应的动作。你们先酝酿酝酿,同桌之间先分配角色预演一下。
学生准备好后,分别请两对上台表演,其他人旁白。
5.集体背诵。以此结束本课。
《两小儿辩日》一文教后记
《两小儿辩日》一文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激活起点,孕伏方法、整合目标,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完成了既定的学教目标。
一、激活起点。
相比与学生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来说,这一篇《两小儿辩日》一文是较为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加上里面的人物孔子是大家所熟知的,就可以由学生已知入手,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进行温故知新的学教。在学教中,我采用孔子名言(曾学过《论语八则》)导入,拉近了学生与这篇文章的距离。
二、孕伏方法。
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学教中,我注重诵读训练,自由读、集体读、指名个读多种方式相互配合进行。开始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谈完体会后再集体读。理解课文后再进行朗读训练,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怎样读出语气。然后分角色朗读,练习对话表演,使学生更好地深入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在练习诵读的时候,尝试将原文进行修改,使之适合对话表演,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强化对文言文的理解。当学生学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后,他们在进入高一层次乃至终生学习时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
学教效果取决于学教目标的科学制定,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不能片面看问题,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属于能力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学教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收到了效果。
[作者:陈静]
本站(www.pepxiaoyu.cn )友情提醒:搜索更多相关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