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新困惑也时常干扰着基层的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困惑“干扰”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由此表现出诸多相应的误区,而事实上,许多教师并没有引起有效的反思,反而一味地“热衷于”所谓的课堂改革,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一、对话——“平等”不是“形似”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对话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如果对其缺乏必要的理论认识,匆忙实践,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追求对话的形式的现象。撷取典型的求形式的对话实践加以剖析,对优化当前对话实践有积极意义。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就出现了这样的
对话:
师: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这本书中出现过哪些人物?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个人物。
生:(纷纷举手,说出曹操、孙权、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主要人物)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三顾茅庐》,(话锋一转),请大家猜猜该故事发生时诸葛亮有多大年龄啦?
(一时间课堂上像炸了锅一般)
生1:19岁!
师:低了。
生2:51岁!
师:高了。
??
生3:95岁!(全班哄堂大笑)
师(脸红,但强作欢笑):太高了。
??
(最后总算一学生猜到了)
老师接着又让学生趁热打铁猜测当时刘备的年龄,于是教室又一次上演前面的闹剧,室内温度骤增??至此,导课用时约15分钟。
反思:这堂课师生“对话”热烈且频率也很高,而令人很费解的是:这是否就是语文课中的“对话”?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是这次新课改旗帜鲜明的口号,其意图显然是促使课堂摆脱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弊端,而许多教师却把其演绎成“满堂对答”,且这种对答仅仅是局限于师生之间展开,这种认识无疑是曲解了对话精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从对话的内容上看,应该是多维立体式的,从对话的对象上看,应该是多层面互动式的,从对话的时间安排上看应该是适度展开的。而上述案例,显然是对话的一种误区。即对话的内容低层次,对话的对象仅是师生之间,对话的安排过于频繁。结语: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平等对话才是大家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在灌输知识教学背景下,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是知识的言说者,学生是知识的倾听者。在新课程背景下,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学生只有加强与知识的“交往”,才能促使新的知识生成。在教学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个体,但是平等不是相等。多尔认为:教师应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都远远高于学生,把这些有机地应用于对话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无视教师的作用,只追求表面的平等,对话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只有师生平等对话,才是维系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石。
二、自主——“尊重”不可“曲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就出现了这类情况:
如《景阳冈》一文的教学,有位教师就是这样安排的:
师:同学们,学习《景阳冈》一课有自己的想法吗?
生1:我想通过学习,了解武松打虎的全过程。
生2:“武松打虎”的过程很精彩,我要重点研究这部分的内容。
生3:我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演一演“武松打虎”,行吗?
师:好啊,你找吧!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4:我来给他们写剧本吧!
生5:《好汉歌》就是描写武松他们梁山好汉的,我想学
课文和学唱歌合起来??
师:好!下面我们就进行自主学习,选择一种你喜欢采用的方法。
反思:听到这样的回答,教者只是点头微笑,没有给予评价,也没有及时批评指正,其目的或许是为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这样的尊重是否是学生需要的呢?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也呈不平衡状态,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现实,表现在课堂中只图表面形式的热闹,整堂课下来,学生忙这忙那,“自主”至极。这种将过程无限性放大的课堂,剔去作秀的
成分,课堂所余无几,必然导致教学无效性的大大增强,真可谓“结果诚可贵,过程价更高;若为自主故,两者皆可抛”。
结语:语文课程是丰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存在着认识的差异、独特性。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一味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一味地尊重学生这一主体,那便是一种错误。自主学习,不是一种“自由式放羊”,而是“有意识赶羊”。该放的要放,该学的要学,该鼓励的要鼓励该否定的要否定。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我们不能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把“尊重”曲解。而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自主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祖国的语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如幼苗,培养得法,方能发芽成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便不夭折,也难以成材。”
三、情境——“辅助”并非“摆设”
创设情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弄巧成拙,画虎成狗,陷入情境创设的沼泽而不能自拔,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夏明翰英勇就义》中有一个情节,敌人在杀害夏明翰之前,对他进行最后一次审问。敌人和夏明翰之间的四问四答,言语交锋的一幕,值得学生共同探讨。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和夏明翰的临危不惧,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这个环节时,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觉得倒也逼真,但却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反思:本应是让人顿生敬佩之情、仇恨之心的情节,却逗引出开怀的笑声,这不是适得其反吗?即使教师再怎么激情满怀,学生亦是远离了文本的中心内涵,无法体会到敌人的残酷,夏明翰的英勇无畏。因此,由于小学生表演的游戏性质和表演能力的制约,课堂表演一般说来更适合于童话故事,或者其他表达热闹、欢快情绪的内容。那些庄严、崇高、悲壮以及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不太适
合让学生表演的。
结语:在时下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创设情境的手段的确多种多样,课件、绘画、音乐、表演、实物直至语言渲染等等,都极大地丰富和美化了阅读教学的课堂。但是,如果我们对此进行仔细的考察,就会发现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这些情境几乎都是为了情境而情境,形同摆设,在一定程度上修饰了课堂教学,使之更活泼、更热闹、更具可看性。其实却置文本于不顾,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失误,造成了语文
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顾此失彼。
四、合作——“探究”不同“热闹”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语文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非尽如人意。在许多优质课的观摩中,我们会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正走向形式化道路。
在一次活动课上,结合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推出了一堂《长征》观摩课。教师搜集了许多有关长征的资料,并分发到合作小组(四人小组)。初读诗歌后,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希望通过探究交流使学生了解“长征”,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教师一布置学习任务后,就让学生围绕资料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凑在一块儿忙活着,自己则站在一边,来回巡视,抄写板书,任由学生“自由”学习,完全游离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反思: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小班化教学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现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教师不能游离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之外,而应主动融入到活动中去,去观察学情、搜集信息、随机诱导,成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一员。学生毕竟年龄还小,有效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尚未形成,教师“放”得太多,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多半会无果而终,白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结语: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了一幕闹剧,学生乱哄哄,教师太清闲,等“热闹”过后,又是一翻在常理中的汇报,试问有多少人真正收益?又有多少实际收益?这种铺张门面,追求形式的倾向,扭曲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要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真正学起来,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安排学生进行合作:第一,优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恰当的学习内容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教师必须先提
供具有研讨、交流价值的学习内容,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思考、比较乃至争论,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第二,精心组织小组的合作活动,分组和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的保证。要充分考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让具有不同性格特征、思维特征和能力倾向的学生组成小组,构成竞争态势。第三,及时指导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教师的指导必须讲究时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手包办;既不能过早介入,也不宜过晚干预。评价须从对个人表现、合作状况、合作效果这三方面进行开放的而非单一的、封闭的评价,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评价
五、拓展——“生成”也需“深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因此,有人说,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生成的催化者——交往互动,还要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披沙拣金,更要做动态生成的探究者——造就
精彩。
有一位老师在上《坐井观天》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教师: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1:小鸟说得对。
生2:小鸟和青蛙都说得对!(众生笑)
师(走近学生,面带微笑):同学们都笑了,你还认为青蛙说的是对的吗?
生2嘟哝着:“青蛙说的是没错呀,它看到的天是只有井口那么大。”部分生附和、议论:青蛙说是没说错,它看到的天是只有井口那么大,可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说的又是错的。”
师:现在我们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天究竟有多大?出示大量课件并要求学生根据课件用“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天? .”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反思:教师本想以她的“微笑”想让学生自己说出“我错了”三字,但学生并不买帐,尽管没有了开始时那么有底气,但此刻学生仍在捍卫他的个性化的独特理解,尤其是部__分学生的议论使这个生成问题越来越尖锐,而这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恰是达成“理解成语的寓言”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此时能把握住这一美丽的“生成”,在明确青蛙说的是没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青蛙说这话根据是什么?再一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探究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这时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他们不由生疑:那么青蛙究竟错在哪呢?这时教师再一次引导组织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文本,成语的寓言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师再从文本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成语的人生哲理,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结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书本的“奴隶”,也不是教师的“应声虫”。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会生成一些信息,我们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动态生成资源,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师还需要“深沉”,需要沉着持重,对课堂上学生精彩的提问及回答能“深”得进去,要“沉”得下来。这不仅需要教师能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知识积淀,更需要教师有敏捷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有最重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惟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彩画面。
六、练习——“人走”不能“茶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教多年来,听了许多公开课,也上过不少公开课。大多时候,公开课是一种展示:展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展示教者独特的教学个性。因为是展示,所以在立足点上,许多执教者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期望通过这一堂课,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完美地展示在听课教师面前,要的是无懈可击、好评如潮的效果。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也让教师煞费苦心。
一次参加温州市小学语文优质课展示活动,我有幸参加听课,一位老师上《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进行认真地钻研备课,尤其是作业的设计可谓是一个创举,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作业设计环节)
师:老师带着同学们逛完了大熊猫的故乡,感觉真美,今天的作业更是与众不同,你看,黄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自助餐”菜谱,请你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就餐,看谁吃得津津有味,看谁消化得最好。
(课件出示:考一考你的能力)
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下面“自助餐”作业中的若干题完成。
A、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背下来;
B、仿照“四个条件”的总起分述句,写一段话;
C、仿照描写“大熊猫幼仔”与“大熊猫”的样子的句段
写一种动物的样子;
D、根据书上的内容画简笔画;
E、搜集大熊猫的有关图片,办一个熊猫展,并配上解说
词;
F、设计大熊猫的“绿色邮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课后完成。(上课结束,这
位老师走了)
反思:可以说“自助餐”作业的设计,比一般枯燥、常
规化的作业更合学生的口味,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兴趣,同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不同的选择、操作实践中体验秋天的美。当时,接受好评时,头脑也不禁有点晕乎乎的,为此精心之作沾沾自喜。在多次聆听与实践下来,顿觉有种“走过场”、“浪费”的感受,好像作业的设计并不是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而纯粹是为课堂的完美服务的。课上完了,教师转身走了,剩下学生独自面对,没有了教师的监督及反馈要求,学生也走了,再好的“自助餐”也不会有人光顾品尝了,它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结语:我们无意责怪借班上课的教师,但他们的“作业设计”,学生天真的话语却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设计得再精巧的练习作业,要想切实发挥效益,关键在于落实。教师要注重作业的指导,注重作业成果的检查、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水到渠成。借班上课的老师走了,但千万不能“人走茶凉”,不要对他们留下的作业置之不理。当一位学生回家花了近一天的时间搜集大熊猫的有关图片,并配上解说词,兴致勃勃带到学校准备展览,可自己的老师只字不提。我想孩子心中的那种失望,甚至被愚弄的感觉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衷心希望原任课教师接好借班上课老师的“接力棒”,精心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
乐趣。
综上所述,作为身处一线的教师,前后经历了多次课改,深知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而这种反思和实践必须是自己心灵的觉醒,思想的解放,那种一味地赶时髦,求大同,只能使我们的改革走向迷惘。但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努力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
(倪梅兰 浙江省乐清市翁洋镇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