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年级,它保留着低年级的若干特点,但是与低年级的教学又有着一些本质的区别。因而,需要老师们明确本年级的教学特点、教材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中年级的学习,提高效率。
一教什么:把书用足了,是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
下面主要以单元训练要点提示的方式对教材的每个单元逐一进行梳理与提炼。
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
进入到三年级,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单元有整体的把握,即对“主题”的把握。对“多彩”的体会应该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整体把握,有令人惬意的学校生活,有快乐的课余生活,有难忘的假日活动,有乡村生活。教学时应该有对整体单元的立体把握。
1.课文的结构线索有特点:《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基本上是相似的,都是“篇末点题,直抒胸臆”的,这些句子也成为了课文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语句之一。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篇末“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爬天都峰》“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时,可利用这一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你读出来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凤尾竹的影子,让读者产生了钟声悠悠、绵竹萦绕、意蕴悠长之感;课文很有特色,文中把人的感情通过动物表达出来。而结尾是白描的句子,教学时可以让孩子说说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图画?这篇课文的特点就是一幅一幅的图画。要通过联想、朗读让画面定格在大脑里,而且是动感十足的画面。
“金色的草地”全文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是结尾处的情感却是强烈的,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并且总结了草地变色的原因。
“爬天都峰”“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在结尾处告诉我们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要互相学习的道理。
中年级课标要求,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词语句子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时应该在这些句子上逗留、着力。
2.积累有特点的语言。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写下来了,你抄了哪些?”《金色的草地》抄写了带有分号的意思并列的对偶句子;《爬天都峰》“我要把第二自然段描写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的句子抄写下来。”
从课后的要求来看,首先鼓励学生要动笔抄写,积累语言,逐步培养积累语言的意识。其次,要针对有特点的句子入手,体会这样的句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关于略读的训练。(初知文章大意)
在二年级下册同学们已经接触了四篇略读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
心理学表明:儿童内部语言的发展要经历“出声的思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出声的自言自语来完成思考)“过渡阶段”(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短时的无声思维)“无声思维阶段”(三、四年级之后就初步具备了这样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年级这一阶段,要逐步培养学生在默读中粗知文章大意的能力。这也是很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
《槐乡的孩子》是学生正经地接触略读课文。应该向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①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②边默读边思考,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③勾画描写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教学时,可以让孩子依此方法进行实践,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4.综合性学习及习作:
本次综合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在交流中感受生活中的乐趣。
建议:①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写日记,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和大家分享。为什么教材安排本册的第一单元就有综合性学习?我想应该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思考生活的能力,因为这些就是我们说的语文素养。如果与学生的习作训练相结合来思考,我们又会体会编者的意图,是记实作文的开端,是培养孩子捕捉素材的能力。
②习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选择一项课余活动,即选择材料;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叙活动,可以是活动前——活动经过——活动后的感受。
第二单元:名人故事
思考:故事类型的文章,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些什么?
1.从单元的主题出发,教给孩子思考的方向:讲了名人的什么事?事件的整个过程中,人物的哪些表现看出他们的闪光品质?
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可以引导独立思考这个问题。让孩子接受人文精神熏陶的同时,要让孩子有预习及独立思考的过程体验。
2.发现课文的共同点,就能提炼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几篇课文的共同点,即都通过人物的行为(细节)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尤其都有对话的部分。指导读好对话部分,最主要的是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所以,教学时的重点训练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抓住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另外从知识的角度还应该训练学生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
3.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要求:学习在默读中提出问题。教学时,可以通过自主质疑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状况。课文中的泡泡也体现了这样的意图。《奇怪的大石头》一文对学生的质疑意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更起到了启蒙和引导的作用。反思我们的教育现状,中国家长总是问孩子:今天有没有挨批评,有没有听话;美国家长则问:今天你提了几个问题?关注的是孩子的发展。中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4.习作:身边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从“身边熟悉”这个范围的限定就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首先帮助孩子选材,哪一件事是值得写的?其次,指导把一件事写具体。那么,反观我们的教材本身,就可以从几篇课文中梳理如何把事情写具体?如:按照顺序有起因、经过、结果;又如:把人物的表现写细致些。
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
秋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心中,它是萧杀的居多。《八声甘州》中“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它是丰收的季节——宋·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它是色彩绚烂的季节——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它是孩子们放飞快乐的季节——,它也是让人思乡的季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教学本单元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通过不同方面的描写,了解秋天在不同的人心中的不同情愫,用心感受,用笔描述、描画,定格自己心中的秋。
1.根据课文的特点,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风筝》“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秋天的雨》课文特点是“每一段都有中心句”,课后提示“从那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从课后的习题以及教材本身的特点确定本单元的重要训练内容之一为: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联想。《风筝》的学习可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秋天的雨》则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增强体验。
3.积累语言。本单元由于描绘秋天的内容,因而有生动优美的语言,有排比句,有拟人句,有比喻句。很适合朗读,适合记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在描述秋天实景的时候恰当运用,将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教材也有意而为:《古诗两首》《秋天的雨》课后要求背诵.古诗,在低年级,主要是读背,从三年级开始可以感受一些表达上的特点。
《听听,秋的声音》要求仿写。《风筝》一课的语言学生可领悟到“把过程写具体的方法”(即抓住连续的动作进行描写)。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外积累描写秋天的句段。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课文中的每一个泡泡都是编者精心的安排。如:“读到这儿我懂得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是指导学生联系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渗透。
5.习作教学训练重点为:
写秋天: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时展开想象会更生动。
第四单元:细心观察
1.对学生进行留心观察的启蒙并有科学的指导。如:以发现者的眼光去观察;观察要细致就要有顺序,才不容易遗漏;观察时如果能和已有的经验、其他的事物相结合就更好了……
2.体会运用多元的句式表达内容的表达效果。《花钟》,作者抓住了不同花的特点,运用形象性语言进行描写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和状态,读起来回味无穷,颇有积累的必要。所以建议,课后要求背诵的部分就以这一段为主。
3.积累语言。积累语言应该是三年级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课后的练习就可见一斑。就《花钟》一课,课后有“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有不同。”还有背诵的要求。教材编排用自己的话说说,其实是孩子内化语言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积极的积累语言的过程,不可忽视。
4.观察生活与观察日记:观察生活中的发现
“发现”就意味着要引导学生去寻觅生活中从未被关注的现象,为自己开辟一块新的天地,为自己的思维里注入一种兴奋剂——发现者的自豪感。学生在发现喜悦的触动下,内驱力会增强,我们就可顺势给孩子一个口语表达的机会,一个练笔习作交流的平台。
习作教学时,指导写观察日记应该先从指导观察开始。单元开始要有布置;每天要记录变化;要抓住事物的变化特点;如果能结合自己的想法体验;能运用由此及彼的联想及比喻等的手法描述就更好了。
5.我的发现。相当于过去常练习的部件组字,但是还不同于以往的浅显的练习,而是要引导学生从汉字的造字本意出发,从意义出发,学习区别形近字。如:“干燥急躁做操”“喿”现在读音zào,是会意字,上部的品从三口,指众鸟张口鸣叫,三指多数;下部从树木,是众鸟鸣叫之处。是“噪”的初文。本义是众鸟在树上鸣叫。后来“喿”专作了偏旁,在“噪、躁”中作意符兼声符。我们权且可以这样理解“躁”:急躁,与“脚”有关(学生说的时候,我边跺脚边说:“我急得直跺脚,‘急躁’啊!”);“澡”:洗澡,与“水”有关;“操”,做操,与“手”有关。“我们古人多么有智慧啊,造字的时候,考虑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如果同学发现了这个规律,不仅识字快,而且不容易写错别字。就可减少“曲解偏旁,“戏说”汉字”的问题。
相信,这样的教学学生会有收获,会更有含金量!
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
首先,本单元的主题就应该由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立体的诠释。让学生的思维在单元整体的把握中得以提升。“灿烂的中华文化”有可视的,如:绘画、古代建筑、剪纸、陶瓷、饮食文化、民间工艺;还有一些是所谓的文化类的,如:思想、风俗、历史名人、优良传统等。当学生有了更加宏观的认识之后,理解就会更上层楼。
本单元是不同类型文章的大综合。有名人故事类的,有神话故事,有说明类型的。虽然类型不同,但是却发现了共同的训练点。
1.情感的蓄积,语言的积累。
我们不难发现,每一课都设计了不同方式的积累途径。《孔子拜师》有交流读后的感受及抄写句子。《盘古开天地》安排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复述);积累像“隆隆的雷声”这样的偏正结构的词语。《赵州桥》要夸夸赵州桥及抄写第三自然段。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朗读,增强学生为我中华之传统文化感到自豪的情感。
2.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规律。
由此,我想到除了在我的发现中发现,怎样在常态的语言环境中也发现语言规律?即在平常的阅读中有所发现?
●《赵州桥》一课学习抓住文章过渡句把握文意的方法。并体会过渡句的好处。
●《赵州桥》的语言规律。“有的…有的…”平时孩子容易把内容写得很接近,现在强调各分句要写得不一样,各有特点。
●《盘古开天地》反义词,近义词,恰当运用修饰的语言;想象特别丰富;很工整的对偶句、排比句感觉特别有力。
3.综合性学习:要注重小组之间的商讨,这是为高年级的策划做准备。商讨:搜集哪些资料?有哪些途径?如何分工?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是个别人介绍,还是小组每个人都参与?是文字?图片?实物?还是录像?)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诠释“文化”的概念;引导分组;定时检查督促,展开过程性评比。
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
1.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三年级的一项重点训练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有的并不是直抒胸臆,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教学时与朗读相结合是最佳的手段。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尤其在后两句中表露无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2.学习抓住特点表现景色的方法。
从古诗到课文无一例外。《美丽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特点;《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水中与海滩上都是从“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角度来描绘的。
3.抓住总句进行概括的方法点睛。
4.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品味,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结尾的总句和“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美丽的小兴安岭》“抽出”用得非常好,课后提示引导学生品味。“像利剑一样的金光”“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等的词语,夏天的“封”“挡”“遮”“浸”运用得当,让文章充满意境,充满想象的空间,值得品味。
同时这些句子也是引导学生立足全篇进行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5.习作与练笔:
●练笔:继续练习“一段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小练笔。对“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习作:写景色
重点指导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写,并尝试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6.勤动手查字典的习惯,并注重于对意义选项的分析。(一字多义)
第七单元: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样的主题安排特别的好,我们说,对教育的实质而言,《教育的七大箴言》中说“智育就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德育是鼓励崇高的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就是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学生拥有了看问题、看世界的本领,有了科学而理性的思考能力,不就是获得的最大的“渔”吗?
1.本单元渗透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矛与盾的集合》渗透“整合优势,合二为一”的方法;《科里亚的木匣》“要发展地看世界,不能一成不变”《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渗透“辨证地看待事物”的思维。这些思维的方法对于学生应该是受益终身的,而不仅仅是知道一个故事这么简单。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在找一些类似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吸纳!
2.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把握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事情发展的前后对比来理解道理。
《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前后的故事情节都是有着鲜明的对比的,可以尝试进行比较阅读,有扶有放,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4.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和通过一件事讲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矛与盾的集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后几篇均可以认为是通过一件事讲明一个道理。并且可以在习作中要求学生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习作的立意意识(即先想好了为什么写再编写故事)。
5.积累语言。
●词语:积累四字词语及表示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同时还必须教给孩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哪里?怎么联系着想?
●句子:积累点睛的句子,也就是点明了作者写文章意图的句子。
6.习作:编童话故事
故事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注意先想好为什么写再动笔;如果能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态就更好了。
第八单元:献出我们的爱
1.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是理解人物的好方法。本组课文中人物都是随着情节的展开有变化,所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理解人物的心理,可以创设情境,换位思考。
2.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课后思考题的设置,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孩子互相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正所谓“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流后,我们都拥有两种思想。”为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本组是上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往往在最后的一个单元,总要让学生运用一些阅读的方法更独立地进行阅读思考。课后的要求也很简单,以交流和讨论为主。
4.习作:自由习作
建议要写新鲜的,不要重复过去的内容。
二总而言之——教学中应该关注的几方面内容:
1.朗读与默读并重。默读的训练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能力之一。
默读的训练要有耐心,不可能一步到位。《矛与盾的集合》《蜜蜂》课后这样表述:我默读了几遍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大家应该关注这样的表述——默读了几遍。是说明学生的无声语言与思维要想同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的。在中年级,不应该特别强调默读的速度,倘若过于重视速度,会造成孩子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反而得不偿失。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巧借文本个性
在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是很有特点的,即所谓的“文本个性”。只是教师如若缺乏对文本的钻研,那就会熟视无睹,会错失训练的时机。当然,教师如若缺乏训练的意识,缺乏对训练有效性与否的反思,那么,就不能在中年级学生能力的启蒙实践期实施有效的教学。
方法一:摘句串联法
散文《秋天的雨》,文章很有特点,且不说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文章构段就很有特点——前几段都是总分的结构,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我们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就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构段规律,并借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从而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位教师如下教学:
①出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②一遍遍地诵读,体会到五句话连起来就像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诗。
③与课文对照,发现了什么?(这是每段的首句,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教师以这样“摘句串文”的方式,很轻松就理清了文脉,同时为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奠定了情感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积累富有意蕴美的散文语言之热情。一项训练就这样在“诗”一样的情境中落实了。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方法二:以问促思法
这种方法应该是老师们最经常使用的常态方法。对于写人、记事等文章都比较适用。
同是《秋天的雨》一课,另一位教师如是教学:
·请一组的同学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思考: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文章的思路:
五彩缤纷的颜料——好闻的气味——动植物准备过冬的信号
(颜色)(气味)(声音)
文章就是从这三方面写出了秋天的美好。
同样是《秋天的雨》一课,同样要借助文本训练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方法是不同的,可却“殊途同归”。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3.理解词句的训练——倒掉鞋子里的沙子
于永正老师曾经讲过《倒掉鞋子里的沙子》的故事。中年级最为重要的理解方法就是——联系(或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或联系语境)但总归是要在学生的思维里建立联前想后的能力,准确把握词义的能力。
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十分关注低中年级的衔接,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如何理解词语?如何理解段落?如何整体把握?这些都是提高理解力所必须跨越的障碍。需要我们进行逐项的训练。
4.段的训练——阅读教学中加强,习作练笔要跟进。
●段意的训练。
●特殊的段式,这样就有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问题。三年级主要是总分关系、分总关系、总分总关系、并列关系。
●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这样的训练应该是习作的基本功,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一段有个主要的意思。
5.加强语言实践——善于从课文中提炼表达方法。
●让“我的发现”与课文与单元建立起联系,所以教师要按单元进行备课。
●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寻觅语言的借鉴点、训练点。
6.习作——先入格,再出格。
《课标》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习作要求提到: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习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转换问题。由于词汇、句式、表达感受、布局谋篇等的积淀所限,孩子的表达应该是在写好一个习作片段。学生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得以准确地表达,须经历观察形成表象,展开思维、产生联系,提取词汇,运用句型,形成内部语言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中年级应该发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运用意义非凡。
以上是对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简单梳理与提炼,有不足之处,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