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诗意的文章呼唤诗意的课堂

诗意的文章呼唤诗意的课堂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问题教案

一、揭题,认识白鹭,了解作者

1.齐读课题;你见过白鹭吗?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关于白鹭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2. 出示白鹭挂图,使学生对白鹭有个感性认识。

3. 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 检查自学效果。注意“喙”“嗜”“蓑”的读音,辨析“框与眶”“蓑与衰”的字形。

3. 分小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白鹭的美?哪些段落内容相关,联系比较紧密,可以合在一起?

2.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讨论:“精巧”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是说什么精巧呢?理解“实在”“韵味无穷”的意思。朗读这两小节,比较这两句话的异同。

相同点:都在赞美白鹭是一首诗。

不同点:随着作者观察的深入,对白鹭爱的情感越来越深厚。以赞开头,以颂结尾。

指导学生背诵这两句话。

过渡: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充满韵味的诗呢?

2.学习课文2~8自然段。

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课文2~8节,并适当批注、圈画。

小组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学成果,并推荐一人大组汇报交流。

集体讨论探究:

 探究白鹭的外形美,研读2~5自然段。

出示第5自然段,朗读后填空:( )的蓑毛 ( )的结构 ( )的长喙  (  )的脚

出示图片:看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白鹭的外形特点。

讨论比较:这段话中作者连用了四个“一点儿”,能不能改成“一点”?为什么?第4自然段中“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引读第2小节:难怪作者说……

小结:这一处概括描写,一处细致刻画,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白鹭的美丽外形。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探究白鹭的活动美,研读6~9自然段。

觅食图:这一场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钓”的拟人化写法,写出了白鹭悠然自得的觅食方式。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采菊东篱下”之类的诗句。田与鸟相映成趣,我们似乎能看到白鹭在水中的倒影,更突出“觅食”有画的美感、诗的韵味。指导朗读。

栖息图:“孤独、绝顶”写出了白鹭不同流合污的个性,这不正是很多诗人清高气节的体现吗?“了望”一词,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白鹭与众不同的栖息方式。这方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思索未来、启盼亲人、构思未来)

飞行图:指导朗读,读出这份快乐。

不唱歌: 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歌,无需言语的表白,甚而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选择喜欢的画面进行朗读比赛。

五、品读课文,练习背诵

1. 学了课文,你对白鹭有哪些新的了解?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 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借鉴的地方?

3. 质疑。

4. 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选择你喜欢或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向自己的同学作介绍。

诊断意见

这是一位教师一节公开课的试教设计。该设计注意了这样几点:一、阅读教学环节清晰,能从读入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每一步阅读,都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注意遵循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初步感知内容、仔细领悟课文语言到品读欣赏,体会作者情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二、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设计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来突破文章重点,由对“精巧”和“韵味无穷”的解读,引导学生探究白鹭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概括描写与细致刻画的作用,以及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

其实,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在演绎的“惯性”教法,笔者在平时的随机听课活动中,这种四平八稳的课也并不少见。这种单调重复不顾及课文特点的教学方法,令听课者乏味,更别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此教案设计的最大问题至少可归纳为三点:

一、对文章具体特色把握不准、意韵把握不够

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从形的精巧和诗的神韵两方面对白鹭展开描写,由衷地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文章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凝练,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这样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被条分缕析的理性消化肢解得索然无味。课堂上始终不能扣住白鹭“美的神韵”,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展开教学活动,白鹭“觅食、栖息、飞行”的场景再现设计,不是在预设师生的双边活动,倒像是在进行教材分析。其实,教学设计第四部分研读课文前的一个过渡:“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充满韵味的诗呢”,还是起到了能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作用,可是下面的教学活动始终游离在这一问题之外,每一步阅读交流都停留在表层,对“一点儿”和“一点”的比较,对“钓”“嗜好”意思的探究,对“人们为什么不会忘却它的美?”的思索等,但未能将语言的形式美与内涵美、文章的意美与情美有机融合,没有能依托文本所描绘的意韵、情韵,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让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而渐入佳境!而是就词解词,进行割裂、零碎的理解分析,强迫学生生硬地去接受教师的感情,使课堂应有的“让学生的生命发展”“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成为空谈!

其二,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有所偏颇

设计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注重了追求某些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少地方偏重于孤立的语言训练现象很明显,如“研读课文”时的填空训练目的何在?是不是仅仅训练学生记住白鹭的外形特点?课文学习刚开始就让学生“比较首尾两小节的异同点”,等等这些脱离句子、脱离文本的理解训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做也只能导致教师照着教学参考,统一标准答案。这样的语言学习,把学生的阅读领悟、意会、体验,乃至于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认知活动丢在一边,忽视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更忽视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

第三,对“主导”与“主体”的实施策略理解模糊。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主”,但纵观整个设计,这一理念体现颇为不足,课堂上教师“主导”现象很明显,多处“主导”处于“随意”“放任”的状态。如“把你搜集到的关于白鹭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对网上下载的资料不加整理、不加选择地照本宣科,似懂非懂的名词术语也“囫囵吞枣”地读下去,白白占去了课堂的“最佳学习时间”(这一现象较普遍)。再如,“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鹭的外形。”这个设计的目的何在?放在开课伊始,也许会出现学生因表达困难而唤起学习的阅读期待。将这个问题放在学习第五自然段以后进行,却没有让学生运用文本语言,进行巩固习得表达训练,放过了“让学生感悟文本诗意语言,积淀民族丰厚的文化”的训练契机。

而且整个教学过程几乎看不到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指导,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只是自己读读,“批注、圈画”什么?小组讨论什么学习成果?“集体探究交流”要不要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推进?估计教师自己也不清楚,更谈不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要“多元化”。

改后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学习在过程中受到的精神滋养。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获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白鹭》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352字,诗意飘逸、意境悠远,不仅是白鹭的形体高雅脱俗给人以美感,白鹭寻常的觅食、栖息、飞行的生活习性,在作者笔下成了富有情趣的“钓鱼”“ 望”“晚飞”图,韵味十足,诗意横生。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精练形象,节奏感强,正是引领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的好材料。

设计过程

 一、影像导入,呈现自然美

教师导语:(深情地)人们常说,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充满无穷生趣,蕴有无限灵性,那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会在许多诗人眼里充满诗情画意,它让许多文人为之感动,也使每一个智慧的作家充满灵性。于是寄情山水、感悟生命成了许多文人墨客的钟爱。

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看完以后,试着用一句话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对于录像中可爱的小生灵,你也试着用一个词儿来描绘一下它留给你的印象。

学习交流后,教师适时小结、过渡:白鹭这个可爱的小生灵,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匀称、苗条、机敏、可爱)那么诗人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又是怎样的呢?

二、感受形象,认识形体美

1.听课文录音(带着上面的问题),让深厚凝重的男中音正面示范,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2.学生听后交流:你觉得文章美在哪里?(下面的学习将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贯穿始终)出示句子,作者笔下的白鹭美在( )。(也可以用书上的词语来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形体、神韵、精巧、悠然),相机引导学生得出:白鹭美在它“形体的精巧”!

3.从文中哪些描写看出“白鹭美在它的精巧,是一首精巧的诗”呢?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读后谈谈自己的见解。

着重就“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让学生发表见解。根据学生交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语句,深入领会白鹭的精巧的形体。并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白鹤的生硬”“朱鹭、苍鹭嫌大”的情景,紧扣“雪白、铁色、青色”的颜色配合,以及流线型身段,欣赏其形体的和谐美。

指导朗读,小结升华情感:作者眼中的白鹭“精”在(颜色恰到好处,身段大小适宜),“巧”在(流线型的身段、大小适宜)……

4.感悟文字,发现语言美。

A.作者眼中的白鹭(引说)真是一首(精巧)的诗。那么他是怎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大自然的美告诉大家的呢?

引导学生再读第2~5自然段,初步感知概括、对比、细描的描写方法;将文中“一点儿”改为“一点”进行朗读比较,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悟白鹭的精巧,“真是天工造物,如此完美。”从而使学生受到作者由衷的喜爱白鹭情感的深深影响。第五节,句式整齐,富于节奏,读来琅琅上口,通过学生的朗读品评,可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体会。

B.迁移运用,创造想象美。(第二个设计放在后面供选用。)

设计一:出示“白鹭”图,能否运用作者表现美的艺术手法来描述你眼中的白鹭呢?如:交换一下,用对比法描绘它颜色的和谐,用细描法描写它身段的适宜。出示提示:那( )的眼睛,那灵巧的小辫,那修长的腿,那( )的双翅……

设计二:出示课本中的插图,它是在 望吗?也许它在等待?等待( );也许它在期盼?期盼( );也许它在沉思?在感叹……

三、再现画面,欣赏意境美

1. 教师:鸟儿觅食、栖息、飞行是鸟儿的天性,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作者笔下的这些寻常事却别有一番情趣。默读第6~8自然段,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幅画面?为什么?

2. 句式出示:读了第( )节,我仿佛看到( )。比一比,看谁的画面最美!让学生自由地运用书中的语言再现白鹭“钓鱼图”“ 望图”“晚飞图”三个画面,然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A.画一画:漠漠水田,白鹭伫立。其中白鹭“钓鱼图”如“嵌在玻璃框里”的画,这是一个学习难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由近及远的动态处理,帮助学生理解,没有条件的,有必要准备一幅镜框画或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勒,帮助学生再现形象,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B.说一说:小树之巅,白鹭独立,披着霞光,迎着朝阳,似乎在极目远眺。白鹭为什么会有这个“嗜好”?哪个同学搜集到了这个资料?“人们说它是在 望,可它真的是在 望吗?”你认为它是在……(见前面的设计二)

C.想一想: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晚景如画。黄昏中,悠然地看到白鹭低飞,那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乐事,这正是作者心境的体现啊!读到这里,我想到诗句“    ,   。”所描绘的情景。(落霞与孤鹜齐飞……两个黄鹂鸣翠柳……)

四、读懂作者,体验情感美

1. 三幅画面,饱蕴着浓郁的诗意,是无声的画,是心灵的诗,在作者的眼里,它不会唱歌,但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引读第九节)

诗人感受万物,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诗意。有谁搜集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其背景吗?(抗日救亡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监视、干扰,作者只能即兴写一些短章,歌颂白鹭的洁白无暇、美丽动人,正是对一切丑恶、污秽的揭露与批判。)

2.再次诵读全文,深入感悟体验。

此时的白鹭给人遐想,引读最后一段: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理解末句水到渠成)作者巧妙的联想,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表达方法,使笔下的白鹭给人以遐想,给人以启迪,字里行间给人美的享受。这种感受都源于一个字“情”,喜爱之情,情有独钟,这就是贯穿文章的神。

五、作业

指导书写生字词;摘抄自己最为欣赏的片段;前面设计中的语言感受点均可以进行笔练;拓展阅读,推荐郭沫若《石榴》或高尔基的《海燕》给学生读,试着捕捉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

 

名师点评

一、教师充满诗情

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设计中教师对“白鹭”这一大自然精灵使人充满灵性的感悟定位,深深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紧密融合在一起,收获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二、课堂极富创造

35分钟的课堂,要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时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1.大胆整合教学内容。这篇352字散文,虽然有几个生字,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不存在文字障碍,他们已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而且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整体感知,了解大意”传统的教学环节,虽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大可不必课课演绎。教者根据学生学情,把整体感知生字词的教学放在结课时。珍惜有效时间,侧重在引导学生体验文字描绘的情境美、情意美,对理解文本、丰富情感、触动心灵的文本、插图信息资源则充分挖掘,着力运用。

2.努力改变“惯性”教法。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的确,有效的启发能“把人们的心灵点亮”设计把握住了课文特点,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创造性地从审美角度入手,以“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暗合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呈现自然美、感受形体美、创造想象美、欣赏意境美、体验情感美、发现语言美,美的事物给人以美的享受,长期熏陶,学生会受益匪浅。那种“老牛拉破车似的教学节奏,懒婆娘裹脚布似的教学语言,贴标签似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定式”在新课标面前,有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3.关注学习过程指导。“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可是,往往在具体的过程指导中,许多教师无法操作,或缺乏正确的方法去引导,要么机械模仿“实践”,要么游离于课文之外去“另起炉灶”。此设计展示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激情的导入,学生对形体美的发现,再现画面的迁移练习,交流讨论时的提示,努力在阅读积累与运用表达上指导学生进行思维的链接,触发表达的灵感,语言实践平台依托文本“旁逸斜出”,目标达成与情感体验和谐共振。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学习的快乐。

4.积极丰富教学手段。简笔画的勾勒、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生动的世界:画面逼真、动静结合、视听并用,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为白鹭的美丽而赞叹!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是轻松的,是愉悦的。

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语文教学也应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2068.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