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学名师上课

学名师上课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每每看到名师的课,都会自内心地发出一阵赞叹。在赞叹之余,也总要学着人家的样儿试一回。可结果却总又不尽人意,因为我发现名师的课堂、学生与我的一切有着天壤之别。我自己呢,上课前是满腔热情,到了课中举步维艰,课后更是一只斗败了的公鸡——蔫了。到底问题出在哪儿?是因为我没有出神入化的多媒体课件?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于城市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存在着问题?
  最近在网上又发现了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堂实录。一看,的确非凡。欣喜之下,又将它打印下来。因为我正好也要上这一课,学着点名家的,岂不事半功倍?

一、提要勾玄,画虎不成反类犬。

  1、初备——学习操作。

初看到这份课堂实录,觉得其中有许多“废话”。心想:我这样备课,岂不麻烦死了,于是就在纸上把老师的一系列教师操作都用红线划了出来。读完了长达六页的课堂实录,看着孙老师的在课堂中的一步步引导,觉得他的教学思路特别清晰,而且课也上得实在,他可没用时髦的多媒体课件,甚至连图片、音乐都没有。我想:这就更好了,我们平常的上课也是如此简单的。从我划的红线来看,孙老师的备课也很简略,就第一课时来说,就是根据课题进行提问,读书,再根据课文进行提问这么几个环节,因此,本课要完成几个问题也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象。我就喜滋滋地把孙老师的教学思路转移到我的备课纸上。我感到我能应付这堂课了,就捧着书本进了教室。

  2、突变——手足无措。

上课了,从揭题入手,我仿着孙老师的样儿也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进行提问。这一套(根据课题提问)我也常用,所以学生也是轻车熟路。这一环节就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开始学生也是挺喜欢的,读得很是有滋有味。可接下来就出问题了:不知不觉中,我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可书却没能读多少;更糟的是,不光是我,很多学生也变得索然无味了,一个个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于是这部分的学习只好草草收场,我赶快带领学生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尽管我有些丧气,可还是强打精神,学着孙老师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经过这一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又活跃起来了,提出了许多问题。可是有一个重要的一个问题,学生却没有能提出,而这个问题,恰恰又是第二课时上课导入时要用的三个问题(下节课要用的三个问题是:老人扫这么高的天游峰为什么不感到累?老人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老人真的还能再活三十年吗?)中的老二,我早已在这里预设了,等着学生提出来。没办法,只好让学生再读书,再提问。恼人的是,学生就是不提这个问题。匆匆之中,下课铃响了,无可奈何之下,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3、反思——初明端倪。

下课了,我一直在想,如何引导学生提出这第二个问题呢?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我又翻开长达六页的课堂实录,一句一句地仔细审视,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答案”:为什么我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书时,为什么学生倒没有劲了?原来,我一直让学生不断地读书,开始时,学生当然情绪高涨;可这样的时间一长,学生还有什么劲呢?而孙老师是怎么做的呢?他先让一两个学生读,读后进行评价,指出学生读书中的优缺点,然后让学生们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全体学生都得到了训练,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郁了。

再思考一下,学生提不到我想要的那个问题是什么原因,我又该怎么办?细细再看看孙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其一,老师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当充分。其二,学生对自己能提出问题有成功感,原来孙老师让学生们把自己的问题都写在了黑板上,或写在纸上,这就是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学生个个都兴致勃勃了,课堂中学习的氛围也在一步步推向高潮。而我在上课时,只是让学生口头上提一下,教师自己也在口头上评一下,两相对比,结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其三,课堂中孙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也相当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都被充分地调动了出来。

上完了这一课,我发现完全抄袭孙老师的教案(上课结构)是不现实的,还要细细审读孙老师的每一句话,观察他是怎样跟学生交流的,怎样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的。

二、鹦鹉学舌,稍出意外步履艰。

  1、再备——全盘照抄。

接下来,我又一次细细地读孙老师上的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细细地看他的每一句话是怎么说的,学生又是怎么应对的。孙老师在课的开始时概括了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了教学。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孙老师是采用让学生朗读课文,体验天游峰的险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的。在处理第二个问题时,孙老师主要采用教师问(连问了四个问题),学生答的方法来解决的。处理第三个问题孙老师用的是让学生们读书,讨论的方法。

反复读了几遍课堂实录,我心中有底了,不光知道了教师应该做什么,连学生的回答也一一在心中了。

  2、再变——赶鸭上架。

上课了,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憧憬着课堂中会出现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该进入第一个程序了,我提出了问题。在孙老师的课上,学生一下子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用第二和第七小节来解决,于是孙老师就让学生读第二小节。可我班的学生却只提出了第七小节,这下我该怎么办呢?孙老师在引导学生读第二小节时说:“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也来感受倒抽一口气的感觉。”我没有这份幸运了,只有自己倒抽一口凉气了。一边跟学生交流,感受,比赛朗读,一边我又在想:第二小节的内容要不要提出来,该怎么提出来呢?正在这“生死”关头,有个学生为我解了围。我长舒一口气后,该问题就Pass了。

解决第二个问题比较顺利。而接下来的三个问题的开放性却比较大,不确定性也比较大。这下,我就更难把握了。“作者说:三十年后再来看老人,老人真能再活三十年吗?”在孙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一致认为老人能再活三十年,可我班的学生却不理解文中的观点,有个学生偏偏站起来说:“我觉得老人活不了三十年了。”这不与文章的中心背道而驰吗?我赶紧拉住缰绳,让小“牛”回过头来。可还是有学生“傻乎乎”地说:“我支持他的观点……”走到这一步棋时,我只有全身心地支持“我”方的观点,唇枪舌剑地跟学生辩论,最后又作了一个小结。

课上到这般田地,别说激情了,毋谈高潮了,下课了,连跟我交流的学生都没有了。

  3、悟道——心中有人。

课后,在办公室里,我把上课的情形跟同事作了交流,感叹道:名师的课实在难上!怎么学也学不像!可马上有同事纠正我:“特级教师的备课很简单,就那么几个字,可他们上的课却很精彩,原因是他们在课上始终把眼光放在了学生的身上,不断的从学生处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他们的课才上得好!”听别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顿时发现了自己上课中的问题:事实上,我这两节课上一直盯着课文,盯着教案,盯着我预设的几个问题,始终没有把目光放到学生那里。第一课时中,当学生已面露倦态时,我还在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虽然课上总有人在捧场,可没有学习的激情。第二课时中,学生想论一论这位老人是否能再活三十年的问题,我却偏偏不让他们议,而一直强调要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来说……

学名师上课,究竟该学些什么?学名师的教学流程?当然了,他们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是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学他们的语言?当然了,名师们长期的有心锻炼,使他们的语言充满有睿智。更重要的要学什么?要学的是他们“上课时心中有学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通过学习能迈向最近发展区”等的教学观念。名师们虽然并不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可他们的教学思想,却无不处处暗合着新课程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我们现在还在不断地探索的人们,究竟该怎么办?《孙子兵法》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我们固然要学习名师的上课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上课理念。如果只学技巧,那就是鹦鹉学舌,就是东施效颦;只有我们心中装着学生,从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高度出发,只要我们的学生学得有劲,我们的课才会上得有声有色。尽管与名师上的课不一样,远没有名师们的精彩,又有什么关系呢?

三、异曲同工,心有灵犀应万变。

  1.再备——心中有纲。

有了这个清醒的认识,我决定再上一次这一课。要重新备课时,我就想,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不确定性,教学情境也有不可再现性,如果还像上节课一样面面俱到,是无法应付不同的学生的千差万别的。所以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应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氛围、情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当然,还有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等)。因此,我觉得备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这一堂课中为实现这些目标采取什么行动。教师的行为当然是要进行预设的,但不能排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他们愿解决问题的最喜欢的方法。

  2.  再变——纲举目张。

上课了,从归纳学生的问题入手,我还是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扫天游峰为什么在感到累?”有个学生站起来(估计他拥有《课课通》之类的课外辅导书籍),他一下子就将我想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说完了,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他坐了下去,我又是一身冷汗。是否还要再引导学生去认识天游峰的险?去朗读作者对天游峰的观察的语句?不过,很快,我就想到:乍看之下,学生解决了问题,因为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听到了。可学生真的有了体验了吗?真的领悟了吗?没有!我赶紧肯定了他的回答,又引导学生再去读描写天游峰的语句。读完了,有个学生说:“别说扫了,光是爬,就够累的了,老人还说不累,可见他是多么爱这山啊!”

在讨论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学生还是提出“我觉得老人不能再活三十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这下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纷纷陈述观点,驳斥别人的观点。学生提出的见解委实有些高明,连作壁上观的我也也不由地暗暗佩服。我细细看看学生的表演,每个人都那么投入,教学、学习不就是要这种效果吗?辩论进行了十多分钟,学生还兀自不舍,最后,只好由我作了一下小结,陈述了老人和作者都相信这个扫路人能再活三十年的理由。在意犹未尽中,学生的朗读也格外有劲了。

  3.  小结——继续前行。

从初见孙老师的课堂实录开始,到决定学着名师的样儿上完课,其中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最终还是明白了学名师上课这条路走对了,因为名师的课自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还是要学习他们那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学习他们在课堂中的教学机智,始终面向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在课堂中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而不知疲倦的策略。

有一位老师也对我说:一学期中,如果你咬定特级教师上的一堂课,反复地上它几次,也许你会经历很多次的失败,但最终你会从其中学到他们的教学策略,会悟到其中的道理,不知不觉中,你的课也会越上越好。的确,这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当然,光模仿别人的也是不行的,因为名师也是在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中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常州市北港中心小学     蔡淳之

2004.4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1944.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