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让创新在教学活动中升华

让创新在教学活动中升华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怎样的创新能力?成了人们争论的话题。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我们应该力求在平常教学中挖掘一切能使学生主体作用形成的因素。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 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孩子的心灵既复杂又单纯,期待着别人的关怀,渴望别人的尊重。教师要改变以往统治者的面貌走进孩子的心灵,做到师生关系的平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通过交流,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
  (1)、直接的语言交流
  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班级现状的看法;提一提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共同探讨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等。教师此时应是一个聆听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交流的地点可以选择比较轻松的环境里,如教室里、走廊上、花园中等。可以与单个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与几个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在交流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给学生以鼓励。
  (2)、间接的文字交流
  日记是师生交流的一个纽带。学生喜欢将自己的想法、苦恼记到日记当中去。教师通过写寄语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我班有个女生她将自己生病的秘密记到日记中,并表达了对服药的厌恶,表现出对前途的悲观情绪。看了她的表白,我在日记后批上“平静地去面对生活,努力去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至少还有许多关心我们的亲人、朋友,至少我们的心中还有美好的理想,相信快乐的一天终会来到。”第二次日记交上来之后,我发现在我的评语后又多了两行工工整整的字:“老师,您给我的评语,我反复读了几遍,您的话我已铭记在心,谢谢您对我的支持……”当然日记仅仅是一种练笔,一种交流的工具,一周只能写2-3篇,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否则会适得其反。除此之外,像平常的作业都可以成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3)、参与活动的交流
  教师既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也要深受学生的喜爱,让他们感受到亲切与和蔼。所以教师不妨深入到学生之中,参与他们的活动,课间或活动课上,与学生下下棋,打打球,跳跳皮筋等。这样既增进了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又为学生如何安排课间活动作了示范。
  2、掌握批评的尺度
  批评也是一门艺术,处理不当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沮丧,灰心,丧失斗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犯了错误时,批评要实事求是,不要贬低,也不可夸大,有时和表扬结合起来用效果会更佳。比如学生作业书写不够认真,在教育学生要认真书写之后不忘告诉他“你的名字写得很棒!”让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同时,也看到希望的曙光。

  二、改革教法,提高参与意识
  简单枯燥的讲课早已为学生所不受,于是在乏味的课堂上,学生们各行其是,甚至有学生忍无可忍提出是否可以换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自己讲的课为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就要进行教法改革、创新。
  1.创设情境
  (1)、通过工具来创设情境
  通过幻灯、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灵活运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意境之美,文笔之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
  (2)、通过朗读来感受情境
  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刺激听者的感官,产生共鸣,激发想象,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是情境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妙文佳句的理解必须借助朗读这个工具,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生动的朗读来表达出来。
  (3)、通过设问来创设情境
  如教学《半截蜡烛》中,学到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伯诺德夫人的家中并点燃了装有情报的蜡烛时,可设问:“此时如果你就是伯诺德夫人的儿女,你会想些什么,准备怎样去做呢?”通过学生扮演文中角色去体会当时紧张的气氛,问题的紧迫性。再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学完后可设问:“老人七十多岁了,他的子女有没有劝他离开工作岗位呢?”让学生扮演老人和他的子女,通过争辩来体会老人高尚的品质,乐观的精神。
  2.养成观察、质疑、联想等思维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搬硬套,要着重于学生能力、习惯的培养。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看法、感受,及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鼓励学生用发现的眼光,质疑的思维,想象的头脑去阅读,去理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理有据,就应该得到肯定。《语文课程标准》在讲述课程目标时也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在课堂上出现了“节外生枝”时要巧抓机遇
  课堂并非会一帆风顺,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料不到的情况。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的话,你会发现这些意外往往是我们学习中难得的材料,教师要因势利导,就会点石成金,别具风趣。
  如有一女生到讲台上板书,因为匆忙不小心绊了一跤,教室里哄堂大笑,那位女生红着脸从地上爬起来。我则不动声色地说:“你真行,从什么地方跌倒,又从什么地方爬起来了。”寥寥数语既为那位学生解除了尴尬,又给学生们上了一堂不畏挫折的简短一课。再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时,我让学生朗读描写战斗场面的一段。有两个男生不但不认真读书,反而发出机枪、大炮的声音,做出瞄准,挥舞大刀的动作。我灵机一动,在请学生朗读时,让他们两人专门配音,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
  4.   充分体现人文性
  (1)、陶冶情操
  教学活动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掌握、运用知识,同时也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指导他们的言行。如学习《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应该指导学生去了解那段历史,让学生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紧迫性。
  (2)、关心弱势群体,展现人文关怀
  正如人的十指长短不一一样,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有的成绩不理想,有的生理有缺陷,有的家庭已破裂……这些学生往往会因为性格孤僻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学生的嘲笑。这样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成绩不好的破罐子破摔,生理有缺陷,家庭破裂的则会陷入极度的自卑中,把自己孤立起来,不去与外界交流,甚至会误入歧途。教师要平均地,或更多地去关心他们,呵护他们,鼓励他们。在他们失望、自卑、孤独之时给予他们以信心,重新坚强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三、激发创新思维
  (1)、鼓励探索,求异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虚心方式。③”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不同于工人做工,教师所进行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及其各种能力的工作,不能简单地,机械地反复地去死读硬背,重复抄写。儿童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他们是极具好奇心,求知欲的,教师不仅要爱护,也要去引导,培养学生探索的习惯。孩子也是极具想象力的,对于同样的问题,他们会有各种独特的想法。教师要积极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去求异。如劳动之后,布置学生写作文,学生们一般都把题目写成《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经过启发之后,学生们积极创新,想出许多极具个性的题目:《高空作业》、《灭尘记》、《与灰尘说再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是一种思维的碰撞,那一个个极具创意的想法正是思维相互碰撞出的火花,灿烂而炫目。
  2、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正是从小对某一学科充满兴趣并不懈地追求,才取得成就。张衡幼年就对天体运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以后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5岁时就开始作曲,6岁上台演出:著名数学家高斯从小就对数学有着无限的喜爱和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引导学生兴趣的发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
  社会对教育批评最多的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把生龙活虎,性格各异的孩子复制成失去个性,没有创新思维,大众化的优生。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语数等学科知识强加到他们的身上,忽视甚至阻碍了其兴趣的发展。在题海战术中,学生的兴趣逐渐消退,失去自我。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或许,你的学生中就有新世纪的张衡,中国的莫扎特、高斯。
  其次,要激发兴趣的深化。
  学生的兴趣一开始也许比较模糊,肤浅。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让学生的兴趣具体化,深刻化。通过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经历,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让他们明白真正要把这门学科学好,有所成就,必须付出艰辛与汗水。这种爱好要通过行动去实践,而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或只是一种朦胧的意识。
  再次,要让学生享受到兴趣带来的乐趣。
  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这是学生们所期望的。享受快乐从何而来?来自教师悉心的指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来自“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正因为享受到了快乐,所以才会兴趣盎然。
  3、开拓知识领域
  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说法受到了质疑。众所周知,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是极有限的,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非常频繁,如果还死抱着课本不放的话,必定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时代所淘汰。打开窗户,让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所以我们提倡让学生博览群书,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阅读成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⑤”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我们要充分发挥各媒介的优越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班本课程。
  4、充实课外活动
  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正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信,激发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开展一些五子棋、中国象棋、跳绳等比赛,既可让学生感受到乐趣,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又让他们了解了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益处多多。
  5、把时间还给学生
  现实教学中教师容易产生错位,占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教师精心设计,并有教师指导、监督,学生“依计而行”。学生俨然成了棋盘中的棋子,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我们呼吁要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尝试着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模式,学习内容,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自主性学习。学生掌握了自己时间的安排权力后,我们发现晨读课上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了。有的在自由朗读,有的自发地分角色朗读,有的在默默地欣赏一篇美文并小心翼翼地作着摘录,有的为一个问题小声地争论着……比起那整齐划一的齐读更有意义。

  四、教师要学会创新
  北师大肖川博士提出教师要做到“六个学会”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创新”。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做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⑥”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轰轰烈烈,一切都在平常教学活动的潜移默化之中。创新教育的道路一片光明,但又很遥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尝试,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用我们的满腔热情去点燃孩子们心中创新的火花,并让它绽放出缤纷夺目的光彩。

注释:

①:参见南通市人事局编《创造与创造力开发·前言》第1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

③④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⑥:肖川·《教师的六个学会》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1927.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