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三——预设与生成

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三——预设与生成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三)

预设与生成

(312300)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0575)2833383

老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这是课前预设。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我们一味地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为思维火花的碰撞。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辨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1、以谬求真

【课例】

 教学《林海》时,有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中的“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虽只是一个字的字序有错,但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教师没有采取简单的纠正了事,而是及时调控教学进程,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引得了听课教师的喝彩。

    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

  生:“大不一样”说明差别很大,“不大一样”说明差别并不怎么大。

  师:仔细读读课文,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差别究竟大不大?

  生:差别很大,秦岭课文中说是“云横秦岭”,而说大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前来画一画,看看秦岭和大兴安岭分别是什么样的?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

  生(齐):大不一样。

【评析】

上面教例中教师事先虽设定了教学的基本程序,但学生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这是教师没预料到的。于是,教师放弃了预设的框架,根据学生的误读来引出话题,把学生的思维层层推向深入,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非线性。透过表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以谬求真的生成性教学,其内在的逻辑性,那就是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不断地探寻与创造。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2、插问追索

【课例】

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一句时,学生突然发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却把邱少云比作石头?”

  师: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静止不动的。

  生:都没有一点声音。

  生:都是顽强不屈的。

  师:那又为什么把他比作“千斤”的巨石呢?

  生:“一动不动”显示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斗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师:隐蔽在草丛中的邱少云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

  (学生明白了)生:是为了突出他精神的伟大,崇高,和永垂不朽。

【评析】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突然提问是教师预先所没有考虑到的,但教师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点。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读懂邱少云与千斤巨石之间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同时在了解比喻的同时,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邱少云精神的伟大,崇高,和永垂不朽。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就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建构。

3、迂回突破

【课例】

某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事先设定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一上课,便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问:“诗中写的‘花’是什么花?”其余学生也在下面议论纷纷。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于是,甩开预设的教案,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生:有桃花、李花……

  生:有水仙花……

  师:诗中写的花可能有水仙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

  生:没有。因为诗中所写花“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仙花是草本植物,不可能压枝低。

  师:继续想象,诗中的花还可能是什么花?

  生:有桂花。

  师:可能有桂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

  生:可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看出。

  师: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那么,这些花组成的画面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会,可以为诗配画,也可以用一段话来描绘,还可以找找相关的文章来体会。

  生:(私下小声说)可以出去看看学校的花园吗?

  师:当然啦!也可以仔细观察学校的花园,对照着来理解这首诗。

  学生经这么一说,便来劲了。于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把他们分成五个学习大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改写,一组到网络教室查寻相关资料,一组在班组小书库去查找,一组外出观察,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组织各个小组学习。

【评析】

整个课堂看似无形,实却浑然天成。学生不知不觉在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中弄清了“花”背后的诗意。教师把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中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构成实实在在的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二元的、线性的、固定时空的旧课堂越来越不满意,当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回答,甚至有些看似谬误的回答,其中就可能蕴藏着绝妙的教学契机。当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也就没有进一步探寻的必要,教师完全可以“就是解决”,而不由学生把学习牵引到无意义的境地之中。

因此,阅读教学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开放。教师必须根据阅读交流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即兴设计,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1918.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