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但我们必须带着那颗“驿动的心”作一次“再回首”!
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从“远景”角度看,教师必须练好自己的“内功”,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
二、专题探究与多点解读。多年来一直以“问”为先、为“问”痴狂的语文教师们是否可以自问一下,以“零提问”的身姿潇洒走进课堂,到底敢不敢?
三、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广东孙建锋老师的“默读——批注——对话”式教学已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真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势!
四、随机点拨与快捷导航。语文教师需要“该告诉时就告诉”式的“快捷导航”,让“片言只语”和“必要讲解”一起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真正的创造者不愿浇铸艺术样板!
【作者】 绍兴县湖塘街道宾舍小学 叶刚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借助新课程。但是,当“生成”成为时尚、“探究”成为新宠,“朗读”成为标签、“点拨”成为流行之后,语文课堂真的就“新”起来了吗?就真的能“一路走好”了吗?恐怕未必!一方面,课改之路决非一马平川、前路坦荡,需要我们有强健的心志、坚韧的品格、勇往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千金难买回头看”的古训又提醒“走在大路上”的我们:在慷慨豪迈、阔步前行的同时,也必须带着那颗“驿动的心”作一次“再回首”!
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
在新课程时代,“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充斥我们耳鼓的“姊妹”词汇。简而言之,所谓“预设”就是“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则是指事物“即时的发生和形成”。一个是“预先”,一个是“即时”,可谓“针尖对麦芒”,到底它们“谁的才是真的”?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语道出了“预设”的重要性。但是,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的关系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
教师要想上好课,认真加以“预设”绝对是“必修课”。但是,“学为主”这一21世纪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又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到有意寻找学习矛盾、留出时间当堂处理,让教学进程随机渗透、现场生成。特级教师贺诚认为:“预设是必须的,但生成更是鲜活的。”其实,那些听起来“不够好”的课,往往都是在“预设”和“生成”方面不够和谐的课。在这类课中,“强势型”的教师急急地走过场以保证不“危险”,而“弱势型”的教师则慢慢地展开去以突显“主体性”。结果,前者因为强制牵引而浅尝辄止,而后者则由于东拉西扯而“覆水难收”,鲜见“双赢”的场面。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双赢”?笔者认为,从“眼前”的角度看,教师在进行课前“预设”时,可多一些并联式的教学步骤,少一些串联型的线性设计;多一些充分准备的“紧急预案”,少一些过于粗放的“简单随意”,让“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可游走在教学生成之时。而如果从“远景”角度看,教师则重在练好自己的“内功”,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有此功底,不管什么的课堂,什么样的情况,教师都能胸有成竹,都可在“意外”出现时或特定情境中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留住鲜活、展现精彩!
二、专题探究与多点解读
时下的语文课上,常见教师在课始即设定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据此展开思考并刻意求答,这就是沿用多年的“带着问题读”。虽然以问题解决为手段而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不无可取之处,但教师的问题却也未必就是学生的问题,以教师的“单边”问题来“引航”的做法,从根本上就淡化甚至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常会造成学生的被动应答和亦步变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本应属“对话”的一方,而绝不只是“应答”的角色。
特级教师支玉恒曾说:“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带着问题读’这一曾立过功劳的方法却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先天不足’。因为问题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的,所以就把学生置于从属的被动地位,给学生的阅读、思考套上了‘框架’。”为了例证“不提问题也能上课”,支老师就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中作了尝试。课堂上,他不提一个问题,只是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反映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之间血肉深情的语句后,再加上自己的感受来说服老师动情甚至流泪。为了说动老师,学生涵泳文本时欲罢不能,起立发言时则声情并茂。由于没有问题的“框定”,学生真正实现了多点解读和畅所欲言。
支老师“不提问题、照样上课”的思考和实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实际上,“问题导读法”虽然可以“集中火力”地“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但有时也限制了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富于创造的表达,最终不但会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缺陷,更将妨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铁的课例表明,语文课上,教师不提问,学生的自主“探究”常常更有创意、更加精彩!这种“多点开花”式的导读策略时下虽特立独行,但日后绝不会形单影只!那么,多年来一直以“问”为先、为“问”痴狂的语文教师们是否可以自问一下,以“零提问”的身姿潇洒走进课堂,到底敢不敢?
三、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在语文先辈的热切呼吁和新颁课标的强势引领下,当前的阅读课是相当注重“读”的。由于语文学科的个性,“读”这一看似最简单也最朴素的教学手段,有时比其它任何一种“新式武器”的效能都要高,这当然也同时验证了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更加令人可喜的是,现在不管是在公开课还是在家常课中,执教者都能实实在在把“书声琅琅”作为一种责无旁贷的追求,也使“读”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念一新天地宽,最受益的当然是我们的学生。那么,能够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地读书的学生,真的就可称得上是会“读书”的孩子吗?语文教学的形势,真的就这样“旧貌换新颜”了吗?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而我们的阅读课堂的一个误区就是曲解了阅读的本质和内涵,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只注重朗读而忽略默读,都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下了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的毛病!所谓“阅”,简言之就是用眼看,用心想,也是静思默想、细品慢析之意。其实,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读书更多的是默读而非朗读。现在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了不少,会让你听得很满意,但日后一旦离开校园,真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用“阅”这一“快捷方式”从书中汲取营养。真若如此,学生可不就是“长大未成人”了吗?
要培养学生完整的阅读能力,就必须重视目前仍处于“边缘地带”的“阅”了。怎么培养学生“阅”的能力?最好在教学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这方面,广东孙建锋老师的“默读——批注——对话”式教学已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在他所执教的《最大的麦穗》《只拣儿童多处行》等一系列堪称经典的课上,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都是依靠默读批阅、潜心涵泳而得来的,真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势!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世世代代追求那种准确而丰赡、全面而完整的“阅读”!
四、随机点拨与快捷导航
如今的语文教师是越来越难当了。例如,在原来,如果语文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传输”生动准确、娓娓动听的教学语言,不管怎么说都是令人称羡的。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最不“感冒”的就是教师的“讲”,似乎一“讲”便是个人作秀,一“讲”便是越俎代疱,一“讲”便是不懂规律。与此同时,“随机点拨”则成了“万能O型血”。本来,和“清清楚楚一条线”的数学相比,语文就显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而现在,新课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指示”更是“变本加利”地对教师的“话语权”都设下了限制,真让人感到“上一堂课好难”!
实际上,由于毕竟是“学习”者,因而学生在此过程中无疑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果说当他们碰到理解不准、感悟不深等“软问题”时,尚可由教师加以点拨、指引的话,但若遇到完全不知道、不了解、不懂得等“硬问题”时,教师哪怕用再精妙的点拨也会玩不转的!王崧舟老师执教《一夜的工作》时,曾问学生“总理的办公室当年曾是哪位重要人物居住过的?”当学生不知所措地列出慈禧太后、清朝皇帝、袁世凯甚至孙中山时,王老师就果断地打住,跟学生明言:“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们不猜了,我告诉大家,这座房子原来的主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摄政王。什么是摄政王?也就是管着皇帝的那一位亲王。”
当学生由于对文本的特殊背景不够熟悉而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时,王老师当机立断地采取了“告诉”的办法。试想,如果此时教师还是指望着“随机点拨”能最终奏效而让学生继续“自力更生”,那只能是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当前的语文课中,由于学生的自读探究及合作互动已占据大部分课堂时空,教师的确已不必、也不能再以大密度的讲解去“教给”学生,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读时的个别疏通及交流时的随机点拨上。然而事物不是绝对的,语文教师有时候也需要“该告诉时就告诉”式的“快捷导航”,让“片言只语”和“必要讲解”一起将课堂打扮得“淡妆浓抹总相宜”!
【思绪与畅想】
历史的进程表明,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无法抛弃传统,而所有的传统也无法以封闭和凝固的状态进入新的时代。语文课要健步“走在大路上”,则必须对教改中随之而来的诸多难缠问题作深层透视与一一廓清。如此正本清源之后,方能让课堂“生命之树常青”。由此,课改征程上的我们,必须做一个勤于思考、敏于比较和善于调整的创造型教师。我们既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但又须警惕过度的“前卫”乃至“出轨”。自然界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语文课也需要“传统与现代”择时“愉快牵手”、相机“亲密接触”。
要达到这种“零距离”的境界,就意味着教师要有深沉的执着、无畏的气魄和聪颖的辨识。所谓深沉的执着,那就是必须像骆驼一般,纵使遭遇飞沙走石、滴水不进的磨难,依然不改前进的方向,不减加速的档次;所谓无畏的气魄,那就是必须像狮子那样,面对那些企图扼杀新课改于摇篮之中的“黑手”与“帮凶”时,敢于把自己豁向茫茫大荒,敢于该出口时就出口,敢于以爪牙之利撕裂顽敌;所谓聪颖的辨识,那就是必须像老马相似,身虽行百里之外,眼却识返程归途。有时候,其实“回归”和“退返”也是“向前”的另一种姿态啊!
不忘“寻找回来的世界”,教学就能真正达到课前预设和现场生成和谐相处、专题探究与多点解读结伴同行、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心手相连、随机点拨与快捷导航激情共舞的境界,课堂就能显示真实的样貌、真切的灵动、“真我的风采”。这一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教学征程一望无垠,教师无论“行多远”、“望多宽”,仍会感到无限风景和广阔空间在前面。但是,真课堂不会拒绝前瞻中的回首和行进中的探路,真教师不会拒绝成功后的反思和激情中的理性,而真正的创造者永远都不愿“头也不回”地浇铸一成不变的艺术样板!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