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海涅语)2001年新《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作为目前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指导性纲领,无疑可称为语文课程“新概念”的“集装箱”。看一看名师优课对新语文“课标”中的全新理念的倾情演绎,无疑对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案例一】:语言——永恒的学科属性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它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学《月光曲》时,是这样引领学生揣摩语言、积淀语感的——
师: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按起了琴键。那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清幽”就是幽静的意思。
师:这是字典上说的,你自己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清幽”应该是淡淡的,不很强烈……
师:那你们每天早上来校,树木房屋都朦胧的,淡淡的,能说是“清幽”吗?
生:也不太行。我想“清幽”就是清新幽然。
师:我本来就这一个词不明白,现在,你倒让我有三个词不明白了。(众笑)其实有些词呀,你硬要说出它的意思很难,只能像书上的盲姑娘那样用心去感受了。我给大家一个词叫“月光如水”,你们再体会体会。
生:我看到过晚上的西湖,那里的水很平静,淡淡的,清亮亮的。
师:你真不错。这叫做只能意会,不能——
生:不能言传。
【点评】:语文教学姓“语”属“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应是语文课无论如何都不能忘却的“根本”。当学生交流感悟出现表达不清或体验不真等情况时,支老师对之作出了极富随机性、临场性和即时性的指点,精准地体现出“语言为主”的亮色。
【案例二】:读书——不二的求解法则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全国赛课一等奖得主、杭州名师虞大明执教的《小镇的早晨》一课中,我们不难意识到学生的“读”确比教师的“讲”重要。请看——
师:请大家反复读这几句,体会一下其中的味道,读后说说你的感受。
生:“悄悄”一词让人感觉到小船从桥洞里钻出来时动作很轻巧。
生:书上说小舟在河上轻轻飘过,“飘”可能用错了,应该是“漂”字呀。
师:是吗?老师倒想建议大家细读一下,或者查一下字典后再说说也行。
(学生反复读书、品味、研讨后,教师组织交流)
生:我查了字典,“漂”就是物体在水上移动的意思,真是书上错了。
生:许多字都有好几种用法,“飘”也是一样的,在这里能用。第2自然段都在写小镇早晨的恬静,用“飘”比“漂”更有这种氛围。
师:说得不错,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飘”字让我感到小舟经过水面上时,如同物体在空中飘过一样轻柔。
生:小舟虽然很轻,可在河中真要做到像“飘”一样却也不易,由此可见,小镇的早晨的确是很恬静的。
师:说得太好了。看来书上不但没写错,反而写绝了。不过说实话,大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更让老师高兴。现在,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把书读好?
(由于有充分的感悟、咀嚼和交流时间,学生再读时入情入境,非常到位。)
【点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倡导要“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语文课的确应该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诵读咀嚼和反复涵泳而获得独特感受,教师要做的只是充分的放手和必要的调控而已。因为对学生而言,“唯有多读书,才有真感受”。
【案例三】:探究——热切的时代呼唤
“课标”倡导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抓住文中不为人注意的一个“笑”字而让学生展开研读,领略诸葛亮的神奇。请看——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课文写诸葛亮说的话共有11处之多,但却只有一个地方加了提示语,是一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要“笑”呢?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嫉贤妒能,设计陷害自己,结果却只能落空。
师: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呢?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宽厚仁慈、一心为公,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风度,他的本事,他的眼光。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说——
生:(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点评】: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王老师抓住“笑”字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意味,使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更加了然于胸,对文本的解读更上一层楼。这种融经验性、人文性、情感性于一炉的极具“语文味”的“探究”,真叫人拍案叫绝!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对学生而言,语文素养其实也就是人的素养。在作一番穿越昨日与明天的深层思考后不难发现,新语文课堂在本质上蕴含着“语言为主、读书为本、探究为要”等元素,而在外观上则尽展“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之景象,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字数:2000)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街道宾舍小学 叶刚
邮编:312032 2004-10-12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