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在语文课堂上以中学生为教育对象,教会他们认知和体验中华民族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历程,学会关注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承接古人人文精髓,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实现具有民族特征的人文教育,是我们今天语文课教学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1、树立民族英雄形象

英雄人物往往是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他们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个人操守等方面所秉承、所表现、所展现的精神风范是历史进程中负载着文化内涵的有意义的风景,同时,透过英雄人物的行为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也能得到带有生活细节或生命细节的体现。语文教师在相关的课文中,讲述英雄人物事迹能使学生从生动的人物生平中体会英雄的精神风貌和理想的人格品质,有利于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理想的人格反映了民族的道德崇尚,也反映了民族文明的程度。

那么中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关于英雄人物的课文,如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等,教师要善于将这—类型的课文归纳总结,深入研究,准确领悟其蕴藏的人文内涵,把握其人文价值所在。在上课时,除了向学生传达课文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外,可以顺藤摸瓜,对人物的生平做简要的陈述,阐述人物的精神所在。如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境界通过人物在祖国危难之际所表现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誓死不屈的英雄行为以及面对威逼利诱时的浩然正气体现出来,将中华民族为求仁、求义英勇不屈的英雄品格昭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领悟其中暗含的人文精神及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

2、推荐中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

语文教师可以适时的推荐学生读古典名著。这个适时很重要,读名著不一定有固定的时间,可在平时也可在放假期间,关键是教师应起到推荐、督促、引导的作用,让学尘意识到这是中学生必须的修养和素质。教师可针对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著所表达的内涵和引申意义,在课堂上随相关的课文作即时讲解和推荐。如课文“智取生辰纲”就取自《水浒传》,“林黛玉进贾府”取自《红楼梦》,“祝福”取自《仿徨》,“失街亨”选自《三国演义》,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诠释名著所表达的人文内涵,并可“借题发挥”对名著做简介和推荐。如读《水浒传》可以认识乡土中国江湖情义,了解“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统;读《三国演义》可以知道刘、关、张的“桃园结义”的兄弟之情。

3、从民歌、诗词和古文中学习

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貌美如花,心地善良,英姿飒爽,英勇善战,她的故事有浓郁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如木兰身上有英勇无畏的胆量,有对父母的孝心,也有“出门看伙伴,对镜贴花黄”的女儿性。《孔雀东南飞》则表现了民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敕乐歌》表现了祖国美好的景色: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用平凡而富有的意象,喷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屈原的《离骚》、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出污泥而不染”的

廉洁情操。从这些作品中,学生们也可以体会到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开展课堂有关人文精神的专题讨论

大家都知道,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但良好的人文教育会使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可以从这种教育中受到启发,激励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可以定期有计划的从语文课中抽出小块时间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某个专题、某个人物,或通过当下的某个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诚信等进行讨论。关于侠、义、善、友谊、忠、孝等都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对这些内容进行专题讨论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总之,传统的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学生正处在生机活泼的年龄,善于模仿,敏于思考,从传统文化中吸纳人文精神,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素养和健康的人格品质,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坚定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并对他们的课堂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单位:武汉中铁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

(作    昔:  肖群)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1845.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