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走进新课程,怎样讲新课程的问题。我的心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法”,还没来得及想出一个美丽的“谱”,就被课改的大浪推上了新课程的讲台。然而,新课程的课堂里没有我站的讲台,因此开学以来,我似乎成了丈二和尚,虽然也学习了培训了,仍找不到我站的位置。经过一番艰苦地挣扎后,我的认识是抓住“发展”突出一个“活”。
备课重“发展” 教案重“实用”
以前乃至现在的备课主要是抄教案,很讲究格式。根据上面的检查必须写出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方法、过程等等。每堂备课都必须写满这不少篇幅的格式,时间长了,没有一个正常的人不觉得烦。但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评优,就买来教案直接抄,这种现象是教育的变态。
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汇集相关资料,整合各科知识,我越来越感到抄也抄不不过来了。现在我采用只重实用,不管格式,不管检查,不准备评优了。挤出时间专心备课,而教案可以简单些。只需要写出:
1) 目标。
2) 重难点(可以写在书上)。
3) 准备。(因提前备课,担心忘了准备的材料就写下来,并按顺序准备好,否则可以不写)。
4) 教学过程。只写标题(不必处处详述),重点处可详写。
5) 巩固练习题,发展深化题必写。
这样写教案可以省去抄教案的麻烦,把精力真正用到备课上来。
研究学生:1喜欢什么,找准激趣方向;2适合什么,把握激趣范围;3需要什么,设计活动使其心动、口动、手动。
研究教材:1利用教材特点,围绕目标求发展。2利用环境,围绕目标求发展。3为实现其目标而设计发展性的活动。营造发展性的氛围。
讲课重“发展” 突出一个“活”
我说不清新课程到底应怎么讲,只觉得应该有个“活”字。我常常运用让学生“观察→交流→试一试”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活”学。
观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插图、教具演示、表演、环境等等,再通过“活”的评价让学生感受自己观察的成功,从而养成观察的习惯。
交流:通过观察再说出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发展思维;发展口语交际。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天天如此,天天就会有好心情,达到乐学之目的。
试一试: 动手试一试,演一演,激发好奇心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检查自己观点的误差。从中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养成研究的习惯。
如小语第一册入学教育,让小朋友观察,然后提出三个问题。(1)“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基本上都能说出。让他们都给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就能使一部分不敢面对老师讲话的孩子得以锻炼。(2)“有一个小朋友举手是什么意思?”这就提高了难度,回答的答案也不一样。这时就体现了评价的艺术了。评价得好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评价得不好,就可能会打消积极性。(3)“小朋友们刚才来学校时看见了什么?”
三种问题由易到难,使不同层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所获。
例二 在教学拼音。b—ǎ→bǎ的时候,我先让小朋友观察:
“图上画的是什么?”(易)
“打靶”
“谁在打靶?”(难)
“有的说爸爸在打靶,有的说妈妈在打靶。
……
“有几个人在打靶?”(更难)
“有两个人”
“你怎么知道?”
“有两支箭。”
这时有一个小朋友立时抢着说:“可能有三个人在打?”
“为什么?”(问得好,不要急于否定)
“可能是爸爸,妈妈和小孩三个人在打,爸爸妈妈打中了,小孩力气小没打上(中)”
……
这样的想象应该是令人高兴的,这样的效果来自于“活”。
评价重“发展” 突出一个“活”
单独地只看结果,确实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是“立足课程,促进发展”。对于老师,时时、事事、处处都有可能对学生进行评价,怎么评?我觉得应记住一个“活”字。不可以随便轻易地否定学生的回答,不可简单地说“对或错”。简单直接地评价“对错”实是老师的错。总体而言,学生通过思维、推测得出的结论即或是错的,那也是有原因的。有可能因他的学识所至,或是环境不同,或心情有别。不论怎样,学生只要动脑,就应该鼓励。如果必须纠正,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商量。
南江县下两镇中心小学 陈寿贤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