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课改中教学管理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

课改中教学管理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过程,也不是通过一两次学习就能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应当看到,经过几年的学习宣传,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并不陌生,但相当多的管理人员、教师还仅仅停留在认识水平上,缺乏深刻的思考,更没有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一些管理行为有悖课改精神,相当多的教学管理还是围绕着知识传授进行的,仍然停留在考试管理、分数排队层面上,导致有的学校对国家规定课程随意增加或减少,挪用非考试科目课时;有的教师剥夺学生休息权利,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追求所谓高分数;有些管理人员对个别教师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采取默许态度,甚至大加赞扬,树为样板……这样的教学管理不可能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笔者认为,当前在教学管理中亟待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习主体”问题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即以学生为主体。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什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应当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而不是在时间上“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次”。然而忽视学生的直接体验,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正是今天的教学弊端。形如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三角形,学生做完之后,教师却让学生把所做的三角形放在一边,拿出教具让学生到讲台上比较三角形的大小,为什么不让学生拿自己做的三角形互相比一比呢?很显然,教师在完成教案、教学过程中与教学目标相脱节,虽然是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环节,却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看似一个简单的方法,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对“主体”与“自主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学习,不提要求地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自学,上课时该讲的不讲,该导的不导。殊不知,基于学生认识水平、理解程度及自控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很多关键的,要求使学生必须掌握、理解的知识技能,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而形成的空白,今后还得“补课”。

作为校长及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典型事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要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好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做到“导”有目标,“导”有层次,“导”有方法,“导”有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二、“能力培养”问题

教学中首先必须弄清楚能力是什么,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口、脑并用。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实践能力,也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从这个意见上讲,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支撑点应该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但是,一些教师对此把握不准确性,部分教师更是采取极端的方法,形如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听说读写能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十分投入,“演”得很精彩,课堂上热热闹闹,却更多的单纯传授知识,尚未体现能力培养、方法训练、行为养成等。而有的教师则凡涉及基础知识的内容便轻描淡写地绕道而过,少讲或不讲,对思想教育的内涵却一挖再挖,大讲特讲,如听完《梅花魂》这节课,问学生“魂”的含义什么,学生一片茫然,更不要说对课文中词句的品析和写法感悟。如果说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是一种失误的话,那么,抛开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方法的掌握而空泛地谈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情感价值观取向和能力培养则更是错上加错!

如何将这种“不自觉”行为转变为教师“自觉”行为,正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教学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来透视和分析今天的教学。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没有知识,何来能力?没有能力,谈何创新。衡量一节课的质量、评价一节课的得失理所当然地要以学生发展为尺度,应当正视:现在有些课堂教学表面上看是启发式,实际上仍然是灌输,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学生的思维完全是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缺乏自己的见解。最具魅力的教学就是在教知识的同时应当给人以智慧,如何把人教聪明,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领悟技能形式的方法,体验情感价值的变化,并在进一步探究中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创新”问题

教学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激励创新的机制,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见,浓厚充满创新精神的氛围。但由于管理观念的滞后,出现了不少与此不相适应的现象,教学管理虽然规范、有序,但过于沉闷,缺乏活力,表现为:强求教学要求、进度、质量评价的整齐划一,怎样备课,如何上课、说课,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要有统一要求,都有固定模式;管理人员缺乏深入实际、深入学生、深入课堂的热情,过多地使用评价的鉴别功能而忽视评价的诊断作用,把教师工作中一些不宜量化的东西量化打分,用硬性规定卡教师……缺少对教师工作的具体指导,缺乏管理创新,何谈教学创新。

鼓励教学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对象,也是教学创新的核心因素,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内在动力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终极目标。首先,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人员,还应该是“求实、求真、求新”的教学研究人员,一堂课怎么教,学生怎样学,只有根据各班学生的学情,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若机械地强求绝对统一,教师没有个性、学生没有特色,如何使课堂充满活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管理中,要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鼓励教师求实创新,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少一些“刚”性,多一些点“柔”性,让教师在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才华得以施展。

其次,管理者应善于用现代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深入一线,善于发现教师中蕴藏的教改积极性,为教师改进教法开出处方。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真实体验,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尽可能摒弃那些不宜量化的东西。有的课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参与讨论,但表面上不那么有板有眼,教师也没有口若悬河的精彩讲演,能说这节课不成功吗?有的课临近下课,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学生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能因为这节课拖堂而扣分吗?

四、“质量界定”问题

教学管理的对象是教师,是有强烈自尊心和进取心的知识分子,极希望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业绩、工作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认定,这也对管理者的水平、学识、管理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仍然采用的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做法。学生的一张试卷就决定了教师的命运。导致部分教师大量布置重复性的家庭作业、课外练习,挤占、挪用非考试科目课,强迫学生机械记忆,弄虚作假,循私舞弊……这样的高质量违反了依法治教的基本大法。

在教学质量评价和界定上,不能简单用学生分数、及格率、优秀率来衡量或作为奖惩教师的依据,学生的成绩数据固定重要,假如以减少和挪用非考试科目课时、剥夺学生的休息时间、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发展换取的所谓“高质量”,不但不能认可,严格的讲是犯罪。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有序的常规管理为根本,体现在严格依法治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大纲及教科书要求,严格按课表上课,严格控制补课和作业量,尤其对学生的休息以及课业以外的身心发展所需的时间给以足够的保证。

教学质量不是考出来的、逼出来的,是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创造出来的,只有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和制约,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只有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建立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高效运转,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高质量,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作为管理人员要多些表扬、鼓励和信赖,少些批评、指责和轻视,要以关注教师志趣,熨贴教师情感,尊重教师人格等方面唤起教师的工作热忱和创造欲望。管理者心中装着教师,教师的心中自然就装着学校、装着学生。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1824.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