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重点中学的课堂上在讨论诚信问题时,一名学生举手说:“今天谈诚信,那么我首先就说诚实之词了:我认为老师很没诚信,也许可以说是最没诚信的一类了。”这句话令在座的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很吃惊。他继续解释:“我也知道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都在转变,现在的老师(包括我的父母)都采用一种教育方法说是赏识教育,于是老师经常表扬学生,而实际上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蒙骗学生。我们虽然很年轻,没有社会阅历,但我们并不傻,我们很清楚,很多时候老师口头上对学生进行表扬,而内心真实想法却并不是那样的。所以我认为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缺乏诚信。从内心深处讲,与其这样被老师欺骗,还不如被老师痛痛快快地批评一番,心里难受一下子也就算了。我不希望被老师这样‘赏识’,更希望老师能首先讲诚信,不要总是用这样的教育技巧来蒙骗我们。”他的这番解释得到了热烈的掌声,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对他的这一观点表示认可与赞同。
诚然,这个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有一些绝对,但他的话很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学生产生这样的思想是不是赏识教育本身的错误呢?是不是学生的理性已经超出了教育者的想象,他们没有被赏识的需要呢?抑或是我们教育者在行使赏识时的不得法而导致学生的逆反与厌倦,甚至对所有的表扬和称赞都拒之门外了呢?
人人需要赏识
从人的心理需要来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是对爱和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欣赏,得到社会积极与肯定的评价。
从人的本性来说,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也就是说,渴望被别人信任和重视。曾有一精辟的概括:“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试着让我们每个人反思一下自己,不可否认的是,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听到赞美和赏识时都会喜上眉梢,心里会为之一动。从青少年的需求和发展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随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认同,希望得到他人的羡慕、好感与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它成人的尊重与赏识。因此,赏识教育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它满足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能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近年来众多赏识教育的实例和实验也证实有诸多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责任感,激发创新,促使完善自我。应该说,赏识教育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
赏识是一种方法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对教育者的赏识不仅听而不闻,而且会产生那样的歧义呢?在广泛运用赏识教育时,教育者必须注意:赏识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方法。赏识教育能否取得成功或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这种教育理念运用得恰当与否。从根本上说,赏识教育的作用不在于赏识行为本身抑或用于表示赏识的几句话。赏识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因此在运用赏识教育时,须因时、因人、因地地选择使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误解,才可以防止学生的抵触与反感。
综观赏识教育之方法,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1. 赏识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并尊重学生,教师要独具慧眼
“学校是一座有四堵墙、里面藏着未来的屋子。”学校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的,它尊重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一种“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能够负责地参与到这个多元而且变化的世界中去,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教师在进行赏识时,内容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寻找甚至是搜索出他们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会更好。爱因斯坦曾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作为大科学家这类话他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当然,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有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独具慧眼,要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做“美”的发现者,尤其要善于在细微处见真谛、见精神,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教师应坚信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无能的,要善于发现隐藏在缺点、错误中的优点,隐藏在生命中的潜在能量,要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享受成功的快乐。
平时沉默寡言不起眼的学生因为默默地帮助了骨折朋友的生活而大受赞赏,竟使他兴奋异常,性格开朗起来;一心埋头读书而不顾窗外事的学生在一次竞选中直抒己见而让同学和老师吃惊之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大家尊重他的意见并重新考察,竟使他热衷于社会活动;一个众人眼中的另类学生,某一天在老师无意中的一个欣赏的目光和一句“你今天很可爱”后,竟努力“淑女”起来。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及时的表扬和赏识,犹如生病以后及时服药一样,能帮助他们发挥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赏识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
2. 赏识教育要借助于合适情景,教师要善于设计
赏识教育必须遵循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赏识要有一定的依据,并且当赏识内容具体而有针对性时,才能激发起学生生命中的能量。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一定的情景,创设条件进行赏识。
课堂是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自我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最佳场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课堂又是教师“欣赏”的重要场所,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就是成功的机会。德国心理学家阿德勒回忆道: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行使赏识教育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会让学生产生水到渠成的感觉,而不会给学生造成刻意表扬或虚情假意之感。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之优点,用各种方法,创设各种渠道发挥赏识之功效。有一位老师说到,每次上数学课她都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解题方法,并且每次她都非常认真地听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就这样,他们班里已经有不少同学获得了以自己姓名命名解题法的殊荣。这一切无疑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增强了自信心,而教师的教育功效也就事半而功倍了。
课堂教育中的赏识力量不仅来自于老师,还可以来自其他学生的共鸣、欣赏和赞扬。情感信息巧妙地进行交流传递,欣赏的影响不仅促进被欣赏的学生,同时亦影响周围的同学,给周围同学以良好的心理支持。
3. 赏识要有科学性,教育要注重艺术性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它需要赏识者的聪明才智、科学方法以及充满艺术的感召力。
首先,赏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在赏识的方式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定。不同的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爱好的不同,其所能够接受的赏识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更需要热烈的奖赏之词;而自信、内向、含蓄的学生,可能只要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鼓励和赞赏的眼神就可以尽传含义;而内向又自卑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与爱护,需要老师多注视并及时表扬其优点。此外,同样的赏识方式长期重复使用也会失去效用,所以又要时时增添新意,寻找有创造性的赏识方式。
其次,赏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在赏识要有依据,要具体,并有针对性。赏识内容不能盲目和随意,要对事不对人,要针对学生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要针对学生的性格和本人。常常听到教师说“你很好”、“我很喜欢你”、“你是个好学生”。如果这样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事物,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同学和老师都很喜欢,大家都认为你是好样的”,而只是教师赏识意识下出现的“规范”话语,那么在学生心中不仅起不到预料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认为是教师对自己的迁就,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不是尊重,反而是一种忽视与轻视。这种感受越积越多、越积越深时,爆发出来的只有愤怒。
再次,赏识方式要尽量不留痕迹,而且要投其所好。微笑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赞扬,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都能给学生以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从而让学生感到无限的温暖。赏识方式要能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并能正中其义时效果最佳。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单独谈心,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有位教师在全班学生中开展“幸福清单”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自己描述在学校生活中,能让自己感到最为幸福的十件事,以及最希望得到的十种褒奖方式。这些资料成为这个老师的法宝,它们不仅帮助老师更深层次了解学生,而且为以后“对症下药”的赏识留下了财富。
当然,任何一位赏识者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赏识教育在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承担起做人的责任。赏识教育不是培养温室中的花朵,而是要让他们的生命更经得起风雨的磨难。
4. 赏识要恰到好处,教师要让批评绽放魅力
任何事物都不能过分,赏识教育亦如此。提倡赏识教育并不是否定或拒绝批评和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进行批评和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技巧的问题。在赏识理念指引下,能产生有效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有无穷的魅力,它同样具有“励志”性,能催人向上,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正缺点和错误,可以将一个人引向成功,使他一生受益。如英国的皮特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是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的作品。因为好奇,这名小学生想看一下小狗的心脏是什么样子,于是偷偷地打死了校长宠爱的一只小狗。怎样惩罚他呢?校长了解到他打死狗的原因后,做出了独特的惩罚决定:要他画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髓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就迫使那个小学生认真地研究狗的内部结构,并由此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欲望。后来,他就成了有名的解剖学家。又如,某学生对游戏热衷有加,老师告诉他,游戏是聪明人为聪明人设计的,且很多游戏是益智的。大家都说你很聪明,但聪明与否是用事实来证明的,聪明人不仅学习轻松,而且成绩显著,如果你能用事实证明那我也认可你。再者,如果你也能编制出所需的程序或设计出精美的游戏也可算是聪明人。好强的他不仅把玩游戏的时间用来钻研编程,而且学习起来也是干劲倍增。还是高中生的他竟已成为著名网站的兼职一员。
提倡赏识,并不是要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而是要教师有包容之心,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学会等待,让学生在失败的基础上找到“登天的感觉”,尝到甜头,并且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对待自己的不足,发现生命的宝贵,珍惜享受生命。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形成技能,学会学习。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父母、家庭、老师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适合于所有学生的赏识方式,怎样的赏识对你的学生是最合适的,要靠自己创造性地去发现,这便是教育艺术的奥妙所在。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