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语文本身同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灿烂绚丽,同时它又是最实际的。因此人们常说语文学得好,其他学科的学习就容易取得好成绩。对小学生而言,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场所就在课堂,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是我们需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尝试运用了结构优化、激发兴趣、熟读成诵、思维训练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结构优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一天中,学生的心理节律呈现着周期性变化,在课堂的不同时间,学生的兴奋程度和思维活动的水平有着明显的起伏。
上课开始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逐渐提高,在课堂中段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直至下课。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在一节课内学习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至第20分钟。在这段最佳时间里,学生的精力最旺盛,接受能力最快,记忆最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正确分配时间,合理使用时间,做到劳逸结合,讲练结合,从而保证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使课堂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
根据以上特点,可以把教学结构分为4个教学环节。即:复习引入、教授新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
1.复习引入(5分钟)
上课了,同学们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这一段时间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由旧知引出新知。另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要想上得好,开场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恰到好处的导入语常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想的导入语,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美的情境,能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节课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有力地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兴致勃勃,乐在其中,很快进入课堂学习最佳状态。如教学《“你们想错了”》师出示课题后,提出:这一课题与我们平时看到的课题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对课题中的标点符号引起注意,发现问题,从而围绕方志敏的这句话质疑,进行思考阅读,就能很快地把握课文的中心。
2.教授新知(20分钟)
这是一堂课的最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学生的思维已进入最佳活动状态,因此是讲授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精力最旺盛的最佳时间,调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精心利用教具、学具、电教等手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语言文字的积累。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中就抓住描写白求恩大夫抢救伤员时的动作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通过深入探讨,使学生感受到白求恩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无比热情的光辉形象。
3.练习巩固(10分钟)
这是在老师传授新知后,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集中反馈,是优化课堂结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地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反馈消息。所以这段时间的练习可以由教师精心设计,做到既突出学习重点,又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荔枝》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我喜欢荔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空格里可以填一两句话,也可以填一段话。学生看了这道练习题个个很兴奋。因为能力差一点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喜欢荔枝的某一方面,能力稍强的可自己组织语句概括地写。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学会积累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练习设计中还可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使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积累,而不是负担。课堂学习是轻松愉快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4.课堂小结(5分钟)
课堂小结是整堂课结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好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帮助小学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的把握,以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这一时间安排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学生,做适当的调整。总之,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首要一点就是要优化课堂结构,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二.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常常是老师认真专研教材,发现教材的思想、情感观点和意蕴,然后精心设计成教案,一厢情愿地把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于是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发现,从而失落了自我发现的兴趣和能力,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然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一个人倘若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能心力专一,全神贯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人就是在兴趣的驱使下成为发明家、科学家的。爱迪生小时侯,一次看见母鸡在孵小鸡,于是他也抱了个蛋蹲在草堆里,害得全家人到处找他。又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差点烧了火车,结果被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设想一下,假如他不是这样从小兴趣广泛,也许永远也成不了一个发明家,可见,兴趣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课所固有的趣味性因素:语文课的内容有极其富于趣味的东西,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比的。诸如精彩的朗读、生动的语言描述、逼真的动作模拟或声音模拟,适合语文课特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有时向学生介绍一点与作者或作品有关的生动故事,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前或课后用“一纵即收”的方式讲一点,实在很有必要。同样是教学《咏鹅》,由于学生在幼儿时就已对它烂熟于心了,因此第一次教学中一出示此诗,学生便兴趣不足。第二次教学这首诗时,我借指导预习时指出:这首诗相传是骆宾王七岁时应客人之命所作。学生一听,教室里顿时安个个眼睛睁大,兴味十足。
其次,努力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威尼斯小艇》中的“新月”。师:什么叫“新月”?是不是月亮也有新旧之分?由此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教《田忌赛马》时,让学生动手做学具然后自己试试还可以怎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使田忌再赢一次,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效果甚佳。当然语文教学中也有困难和乏味的东西,因此要把容易的和困难的、学生感兴趣的与乏味的内容结合起来,交替进行。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能激发学习语文积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在教学中应不断点燃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推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困难,从而使其乐于主动地去探索语文中的有关问题。
兴趣依赖于成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每次发言后的评价,每次上台表演后的掌声,每回考试后诚恳地祝贺,每位老师的赞扬,都是成功。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巩固和发展学习的兴趣。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以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如讲到《西门豹》一文时,可让几个学生上来演一演官绅向西门豹拱手求饶的情景。在这表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把文中生动的场面表现出来了。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对学习的信心也更足了。
三.熟读成诵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指导和培养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熟读成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不然,学生即使认真朗读课文,对其内容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到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感染。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学生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知道了教科书的珍贵之处,因此当朗读到指导员临牺牲前和我的一段对话时,学生激动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引导学生在提示语中寻找情感。文中的有些语句,特别是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可引导他们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涵的情感,然后练读,这样就能读出一定的韵味。也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不同的文章体裁决定了不同的感情基调。如写景、状物类文章可以念得抒情、优美一些,语速稍快一些;记事写人文章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记叙好人好事的可读得欢快些,反映黑暗一面的则读得稍慢、低沉些。科幻类文章可念得稍快些。
第四,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理解其语言,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感情,然后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这样才会避免死记硬背,真正做到了有效积累,熟读成诵。
四.思维训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一方法是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研究问题。如对于同一个字,让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忆,然后介绍给大家,以寻求最佳记忆方法。对同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按不同的线索去分段,以发展学生思维上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对于质疑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对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教学《帽子的秘密》中,师:看这个题目,你们要提什么问题?生:帽子怎么会有秘密?生:帽子的秘密指什么?这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秘密”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对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进行质疑,以此帮助学生突破文章重点难点,把握中心,感悟教材。如《跳水》中“孩子听到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有位学生问道:“为什么孩子才醒悟过来?他悟到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们感受到了情况的危急。
第三,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课文中前后有矛盾的地方常常是问题的所在,从矛盾中去发现问题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中彩那天》中学生提出了“中彩以后,父亲为什么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喜悦之情?”“为什么汽车给库伯先生开走以后,父亲却非常高兴?”等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文章的重点,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提高了质疑能力。
当然,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学生必能在质疑中掌握知识,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在此,上面所列的四点:优化、激趣、诵读、思维,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一些体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提高,才能真正让课堂成为焕发每个学生生命活力的地方,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